说起那杨墅庙,原是为纪念岳飞部将杨再兴所建。关于杨再兴的战迹,《宋史》有载,“以三百骑对阵十二万金兵”,杀敌二千余,可谓神勇无比。杨再兴战死沙场,尸身遍插箭镞,“收其尸得箭镞二升”,可谓死得壮烈。皇上追谥为“感武侯”,国人感其忠勇,立庙祭祀。杨再兴家居艮山门,百姓建庙纪念,因此留下了“杨墅庙”的地名。其子孙后代也久居今下城区流水桥,以前称作“杨墅”。直至上世纪九十年代末,遗址尚留古香樟树一株,在今艮山门外浙江省煤田局内。
但是,许多人并不知道,离杨墅庙不远处,另有闸弄口天仙庙一座,也是在南宋理宋赵昀景定年间(1260~1264)所建。一座是祭祀宋鄂王岳飞部将杨再兴的“杨墅庙”。杨再兴大战小商桥忠勇盖世,后人敬仰;一座是祭祀天上七仙女和孝子董永的“天仙庙”。董永卖身葬父,孝感动天。清乾隆进士杭州人翟灏在《艮山杂志》中有一段两庙合祀的史载:“杨君集矢于骨,史之说信而徵至;天仙降事,近于不径而世祀不绝,此可见忠孝之感人心,而迹之显晦平奇皆不可论也。”(穿插解说)几百年来,两庙屡毁屡建,香火一直旺盛,可见在百姓心目中之敬忠尊孝的偶像是不咎所以然的。
名列《二十四孝》之一的董永和七仙女凄美缠绵的爱情神话故事,解放后被演绎为黄梅戏电影《天仙配》,几乎家喻户晓。其主要故事情节是:董永家贫,卖身葬父;玉帝小女七仙女爱而怜之,私下凡间,在槐树下和董永结为夫妇,一同到傅员外家织锦偿债,约定百日期满,就给予董永自由,可一同还家共建美好未来。不料,玉帝忽然派遣天神饬令七仙女返回天庭。七仙女担心董永受害,只得与董永分别于给他们证婚的槐树下,洒泪归天而去。《天仙配》故事的雏形最早见于三国魏曹植的《灵芝篇》,到晋干宝收录《搜神记》一书时,又扩添“至孝”的情节,使人物形象更加饱满;到了清代,戏曲家杭州人洪昇把它改编成传奇《织锦记》,这时,人物才变得血肉有致,神情俱佳。元代福建大田人郭居敬曾撰辑《二十四孝》,并为之序,其中,就“卖身葬父”一事作诗言曰:“葬父贷孔兄,仙姬陌上逢。织缣偿债主,孝感动苍穹。”
电影《天仙配》中董永有“家住丹阳浙水西”一句唱词,春秋一笔,把董永家安排到了江苏丹阳。其实,汉时,丹阳名曲阿县,于钱塘县同隶属于扬州刺史部会稽郡(或吴郡),本在同一个行政区内。闸弄口天仙庙建于南宋景定年间,说明董永与七仙女故事早在艮山门闸弄口一带流传,而且到了当地百姓要立庙祭祀的程度。那时,杭州是南宋京都,物阜民丰,有“丝绸之府”的美誉。艮山门一带遂成丝织生产基地,所谓“艮山门外丝篮儿”。据《法苑珠林》引《古孝子传》,说董永是东汉千乘(今山东高青县东南高苑城北)人,遭兵乱南逃至浙水(钱塘江流域),卖身葬父。债主提出要织缣三百匹偿债。缣是一种微带黄色的丝绢,多做偿赠、酬谢之物,亦作货币流通,还致用于绘画。可见织缣还债符合民风商情。董永夫妇逃难在此结庐,“我耕田来你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于情于理相契。所以《天仙配》故事,发生在杭州江干区闸弄口,关于天仙庙地名来历中,亦存此一说。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