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嫁娶屋”的红头盖

家乡区县: 佛山市南海区

现代年轻人在嫁娶屋内举办集体婚礼,既时尚,又能回味旧时的习俗。  “八音锣鼓迎亲,抬花轿拜堂成亲。”从二百多年前的清代开始,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不少佛山新人最重要的成年仪式——“婚礼”,全过程都在嫁娶屋完成,这种现象在岭南极为少见。

嫁娶屋,是当时佛山民间一种特殊的出租房屋, 专门作婚嫁仪式所用。在佛山古镇兴盛时期,随着社会商品经济意识渐浓,这种嫁娶屋,在古镇里巷中日渐普遍, 并为数不少,形成了一种相沿已久的习俗。

如今,佛山传统的嫁娶屋只剩在岭南天地文会里和长生树两组建筑群了。那么,为什么这种嫁娶民俗,唯独在佛山出现呢?“嫁娶屋”的红头盖背后,是否与佛山独有的历史背景有关?

文/ 佛山日报记者 吴英姿

图/ 佛山日报记者 甘建华

佛山独有:

旧时婚礼全程在嫁娶屋完成

一对对身着传统婚礼服的新人,一路上张灯结彩,十分喜庆,大妗姐、“囍”匾、喜帐、花轿……一个都不会少,新人们穿行于良缘路后,便来到了岭南天地的嫁娶屋内,举行婚礼仪式。

在锣鼓声中,一对对新人牵着手,执着红绣球跨过火盆,拜天地,揭红头纱,在证婚人佛山市市长刘悦伦和众多观众的见证下,十对新人正式结为夫妻。

在岭南天地文会里嫁娶屋,一场有着原汁原味佛山习俗的盛大集体婚礼前日在这里进行,现场人山人海。

如今,不少新人喜欢选择在酒店预订一间温馨舒适的客房作为婚房,这种便捷的婚礼形式亦成为一种时尚。不过,也许你没有想到,早在200多年前的清代,生活在这里的佛山人,即便是出自寻常人家,也能够在雕梁画栋的“豪宅”里举行自己的婚礼,这段童话般的历史,今天仍能在佛山文会里的嫁娶屋内找到印记。

“在佛山古镇,清初时就已出现嫁娶屋,一直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佛山镇内的街道上,还常见张贴‘嫁娶屋租赁’的街头广告。”禅城区文体旅游局文化遗产科科长任智斌介绍,嫁娶屋,是当时民间婚嫁习俗中一种特殊的出租房屋,婚嫁仪式的全过程都可以在这里完成。

兴盛时期:

曾形成“婚嫁一条街”

跟随喜轿,走过良缘路,来到了文会里嫁娶屋。这是一个硬山项镬耳式风火墙砖木结构的建筑,水磨青砖墙体,头门为佛山传统的“回”字门面, 前檐下是大片装饰砖雕,门前有整齐的石砌台阶,彰显华贵气势。

头门后檐柱有雕工精细的木雕三架梁和大型精美木雕的屏风门。走进头门,厅的左边停着轿子,据说这里被称为轿厅,作婚礼时停轿之用。厅的右边放着八音锣鼓柜,这是乐队奏乐的地方,还可搭棚唱戏“赠庆”。

这个三进居室,看起来与佛山其它传统的住房布局一样,为“三间两廊”式。不过虽为住宅式布局,但经业主的装修处理,作婚嫁的拜堂大厅以及新房,既有现成的厨房及用具,又有迎亲的客房、储物房等以供使用。各种室内陈设的红木家具、桌椅、餐具、台围锦帐等一应俱全。两边墙壁上贴有佛山本土的结婚诗作,内堂有新郎新娘的洞房及父母用房间。

“佛山嫁娶屋在岭南其他地方极为少见,清代至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佛山却为数不少。”祖庙东华里片区文物保护工作负责人张云成说,嫁娶屋也有等级之分,嫁娶屋最旺盛时成行成市,分布有9处,曾形成“婚嫁一条街”。

他说,当时有各种等级类别,可惜目前仅存文会里和长生树两组嫁娶屋建筑群。

在文会里和长生树的两组代表着两种等级的嫁娶屋,文会里把婚礼整个过程完成,长生树只是新婚夫妻给长辈斟茶的礼仪地点。

张云成对嫁娶屋的分布和等级做了反复的研究,他认为,等级较高的文会里嫁娶屋,始建于清初,相传为富商杨氏家族的大宅第,清中叶后随着其产权的易手,逐渐被利用作固定的嫁娶屋,供出租使用,直至民国年间。因户外有较宽敞区域,婚礼时还可以在室外搭棚唱戏,娱乐宾客。从仪仗队、主持人到打杂的,从拜堂喜筵到洞房,从入门的火盆到祖辈祭品,都是一套商业化服务。

与文会里嫁娶屋形制相近的还有文会里的文氏之宅,也是三进院落,屋前有天井,天井两旁有廊,但其整体装饰未如文会里嫁娶屋丰富。

等级较低的嫁娶屋,如长生树87 号,则是平面仅有两间的矩形悬山顶房屋。但仍有较宽敞的厅堂,适合出租专供进行拜堂斟茶之礼。

LYH_(2014-12-03)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