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雪枫(1907.9.9--1944.9.11),原名彭修道,河南省南阳镇平县七里庄人。中国工农红军和新四军杰出指挥员、军事家、革命家。是抗日战争中新四军牺牲的最高将领。
彭雪枫
1907年生,1926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5月被派到苏区,1934年10月参加长征,任军委第1野战纵队1梯队队长、红3军团5师师长、陕甘支队第2纵队司令员、红1军团4师政治委员。在中央红军进行的历次战斗中,他无役不从,每次都披坚执锐,身先士卒,且多次担任先锋部队的指挥员。1936年秋被派往太原等地,做团结各界爱国人士、联合阎锡山抗日的统一战线工作。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总部参谋处处长兼驻晋办事处主任。1938年春调赴河南确山竹沟,任中共河南省委军事部部长,组织训练抗日武装。同年9月组建新四军游击支队,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领导开辟豫皖苏边区抗日根据地,任中共豫皖苏边区委员会书记。后任新四军第6支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八路军第4纵队司令员。1941年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第4师师长兼政治委员、淮北军区司令员,领导根据地军民同日伪军及国民党顽固派军队进行艰苦斗争,先后取得1942年冬季淮北反“扫荡”和1943年3月山子头战役的胜利,巩固和发展了淮北抗日根据地。期间他刻苦学习毛泽东军事著作,博览中外兵书,总结实践经验,对抗日战争的游击战术和政治工作问题进行了论述。亲自编写《游击战术》、《战略战术讲授提纲》等教材,经常到抗日军政大学第4分校授课。
1944年8月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向河南敌后进军的指示,指挥所部进行西进战役。9月11日在河南省夏邑八里庄指挥作战时不幸被流弹打中牺牲,时年37岁。新四军代军长陈毅在《哭彭八首》中深情地写道:“淮北哀音至,灯前意黯然。生平供追想,终夜不成眠。”“廿年老战士,今有几人存?新生千百万,浩荡慰英灵。”“尔我竟长别,多年患难同。我身惜后死,努力贯初衷。”彭雪枫短暂而光辉的一生,表现了一位共产党员为民族、为人民忠贞不渝的革命精神和崇高的思想品德。他光明磊落,不畏艰苦,克己为人,廉洁奉公,爱护军队,爱护人民,深受人民的爱戴。他刻苦好学,文武兼备,机智顽强,是中共卓越的军事家之一。他在河南竹沟创办了著名的《拂晓报》,深受广大干部和军民喜爱,受到党中央的赞扬。他亲自编写《游击战术》《战略战术讲授提纲》等教材,经常到抗日军政大学第四分校授课,并主持创办四师拂晓剧团。著有《娄山关前后》《豫皖边两年来平原游击战总结》等文。 名字由来 诗人杜牧“霜叶红于二月花”通过深秋的一片红色,热情讴歌霜后的红枫有着春天一样的生命力。枫在霜的洗礼下练就了火红的浓艳,雪中的枫叶更是那么的耀眼亮丽。红枫在人们的心目中象征着刚毅的性格、顽强的生命力、永恒的情感。
彭雪枫(原名彭修道)为了表达自己远大的志向和不怕风霜雪雨的坚韧品格,他取“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生平事迹编辑彭雪枫是中国工农红军和新四军杰出指挥员、军事家。彭雪枫智勇双全,率军南征北战,所指挥的部队屡为前锋,战功卓著,参加过第三、四、五次反围剿,二万五千里长征,组织过土成岭战役,两次率军攻占娄山关,直取遵义城,横渡金沙江,飞越大渡河,进军天全城,通过大草原。成为红军时代闻名全军的青年将领。
抗战爆发后,彭雪枫到豫、鲁、皖、苏等地发动群众,组建抗日游击队,创建抗日根据地,与日军展开游击战,壮大了抗日武装队伍。
1938年9月30日,他率两个新兵连373人,向豫东地区挺进,多次与活动于睢县、杞县、太康一带的张震、萧望东部配合,多次打退日军的“围剿”,声威大振。随着抗日队伍的壮大,1939年,彭雪枫率部继续向东挺进,建立了以永城为中心的抗日民主政权。
1938年11月26日,在河南杞县傅集成立新四军游击支队随营学校,彭雪枫亲自兼任校长,先后经历了历经抗大第四分校、雪枫军政大学、华东雪枫大学、华东军事政治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高级步兵学校,后成长为我军著名高等军事学府——南京陆军指挥学院。
1940年,彭雪枫率领新四军第6支队在运河线、黄泛区,北靠陇海路、南跨涡河间与日军展开游击战争,并进入皖东北地区,与淮北路东地区活动的部队会合,组建了骑兵团。1942年—1943年,彭雪枫与邓子恢、张震、吴芝圃等在洪泽湖地区坚持敌后抗日战争,纵横弛骋,浴血奋战,取得了著名的33天反“扫荡”斗争的胜利。1944年,日军发动中原战役,大举向河南腹地进攻,攻陷了郑州、洛阳、许昌、郾城等38座城池,中共中央决定向河南敌后进军,向国民党收复失地,彭雪枫奉命西征。1938年至1944年,彭雪枫麾下的新四军第4师进行了大小战斗3760次,累计歼敌4万8千余人,取得了敌我伤亡比例5∶1的辉煌胜利。9月11日,在河南夏邑东八里庄围歼李光明的战斗中,彭雪枫将军亲自指挥战斗,正当战斗胜利结束时,不幸被流弹击中,英勇殉国,时年37岁。
中华民族英雄,共产党人好榜样
在彭雪枫的追悼会上,中共中央对他的一生作出了高度评价:“中华民族英雄,共产党人好榜样。” 新中国成立后,在彭雪枫的家乡河南南阳镇平县,专门修建了“彭雪枫纪念馆”,1984年9月经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雪枫中学”被确定为南阳市重点高中。1994年在诺曼底登陆50周年之际,英国女皇批准将《威尔克圣宝剑》转赠给彭雪枫陵园,以纪念他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为民族解放做出的卓越贡献。
英名永垂编辑1946年6月,内战爆发。11月下旬,新四军四师部队和淮北地区党政机关先后撤离。国民党部队和地主还乡团进入淮北后,不仅破坏了烈士陵园,还把彭师长的遗骨抛撒在水塘里和路旁荒野。
一个目睹了敌人暴行的哑巴群众,利用黑夜冒着生命危险爬进陵园,从齐腰的水塘中和荒 彭雪枫中弹殉国纪念碑
野路旁,把彭师长的遗骨一块一块的收集起来装进随身携带的蒲包里。然后他连夜奔向洪泽湖边,找到坚持在湖区斗争的我党游击队,把彭师长的遗骨交给游击队保管。游击队员用红绫把彭师长的遗骨包好,装入一个坛子,再放进棺木中,秘密埋在洪泽湖边的一个石岗上。由于坏人告密,哑巴被敌保长高欧魁抓住。高欧魁对哑巴严刑拷打,要其交出彭师长的遗骨。哑巴坚贞不屈,被敌人杀害。善有善报,恶有恶报。1947年3月, 我军打回淮北,高欧魁和破坏烈士陵园的凶手被枪决。
1949年1月,淮海战役刚刚结束,时任华东野战军参谋长的张震,冒着刺骨的寒风专程来到半城镇,看望久别的父老乡亲,凭吊牺牲的战友。当他目睹彭雪枫墓和烈士陵园遭受敌人疯狂破坏后的惨景时,无比愤怒,泪流满面。张震当即指示重新修建彭雪枫墓和淮北烈士陵园。人们把彭师长的遗骨从洪泽湖畔石岗上起出来,用棺木重新入殓后,安葬在一块新墓地上。新墓地的墓址,从原来的纪念塔南,移到纪念塔北。重建后的彭雪枫墓和淮北烈士陵园,庄严肃穆,烈士纪念塔巍峨高耸,纪念室宽敞整洁。如今,彭雪枫墓和淮北烈士陵园,已被列为江苏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之意,改名雪枫。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