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这首诗,总是把人们的思绪牵到风景如画的江南。江南,自古就享有人间天堂之美誉。这里河湖交错,水网纵横,小桥流水、古镇小城、田园村舍、如诗如画。江南水乡所处的长江三角洲和太湖水网地区,气候温和,季节分明,雨量允沛,因此形成了以水运为主的交通体系。居民的生产生活依赖着水,这种自然的环境和功能的需要,塑造了极富韵味的江南水乡民居的风貌与特色。
江南,字面上的含义为江的南面,但作为一个典型的历史地理概念,江南本意指长江以南的地区,在古代,江南往往代表着繁荣发达的文化教育和美丽富庶的水乡,区域大致划分为长江中下游南岸的地区,江南代表了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与希望。
广义的江南,指宜昌以东,长江中下游以南,南岭以北的广大地区。江南在古代被较多使用,如杜甫《江南逢李龟年》,是写在长沙的事。江南在现代也使用,比如天气预报中的江南就指广义的江南;江南三大名楼(武汉的黄鹤楼,岳阳的岳阳楼和南昌的滕王阁)中所说的江南即为广义上的江南。
江南有许多著名的书院。四大书院占其三,分别为岳麓书院、石鼓书院、白鹿洞书院,其余的还有鹅湖书院、象山书院、信江书院、丽泽书院、东林书院、明道书院、茅山书院等。从古至今,歌咏江南的大量文学作品构筑了中国人想象中的“江南”。著名的有白居易的《江南好》,苏东坡的《望江南》。
地域文化上,江南文化和吴越文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吴语有时也被称为江南话,吴语和雅言融合而成的官话有时也被称为江南官话。江南园林通常为私家园林,玄武湖是当代仅存的江南皇家园林。
水是江南的灵魂。长江以南(包括其北岸附近区域)、以环太湖地区为中心,杭州湾以北(包括其南岸附近区域)构成了狭义江南的主体区域。长江、太湖和杭州湾是狭义江南的三大水区,长江、太湖和杭州湾(钱塘江)与其支流和其它湖泊构成了狭义江南的水网。东海和太平洋等海洋其它沿海地区也有,不是其主体特征。
江南水乡的民居以苏州、杭州最具代表性,物产富足的江南,住宅规模和布局也很有特色。住宅外围的墙壁高大、粗犷,因为南方的房子大多是较高的二层楼房。另外,南方的民居经常房房相连,中间的风火墙隔断,是为了防火的考虑,庭院的面积不大,再加上高高的楼房,使一宅中采光通风口--天井显得分外高深。
江南潮湿的气候使通风格外重要,因此江南的住宅常于建筑与垣墙之间留不超过1米的间隙,用来拔风采光,效果颇好。江南民居,大的住宅一般从大门起经过轿厅、客厅、正房到内室或后房,两侧有花厅、书房、卧室及至小花园、戏台等。一般大的住宅可有两到三条平行的轴线。
但不论建筑规模大小,江南民居都体现出一个与北方民居的明显区别,就是雕刻装饰极为繁多,却极少彩画,墙用白瓦青灰,木料则为棕黑色,或棕红色等。与北方的绚丽色彩相比十分淡雅。
江南的匠人心灵手巧,利用多变的地形,使流水在房屋之间徜徉。
水路,街巷呈不规则的网状履于民居之中,与之相映成趣,形成了江南民居别于北方民居的独特风味。河道两旁的诸多村庄,往往有或大或小的桥梁相通,桥水和人家以及村外原野构成了一幅幅江南锦绣图。著名诗人阵志岁《栏杆桥村》:“平野青青半稻蔬,人家两岸对河居。门前楫棹咿哑过,惊动鸳鸯入碧蕖。”(摘自《载敬堂集·江南靖士诗稿》)动静结合、有声有色的美丽生境,令人向往。
由于土地珍贵,屋宅内外的空间都得到了很大的利用,因为绝大部分民居出门见水,所以几乎每家门外都有一个小小的埠头。主妇每日洗衣、洗菜、淘米等都在这里,来往的小船也可在这里停泊。
和水路相比,街巷显得十分狭小,有的仅容1人1牛并走。高高的垣墙夹着曲折的街巷,造成了曲径通幽的意境。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