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东县港口滨海旅游度假区的双月湾美丽醉人,远近闻名。但在部分游客眼中,港口其实有三弯“月亮”——— 除了双月湾的东湾和西湾,两湾之间渔民停泊渔船的内港也是弯曲绵延,是港口怀抱里的又一弯 “月亮”。除此之外,走在港口的小街道,吹着海风,逛逛海鲜食肆和卖海鲜干货的店铺,尽享海边小镇的独特风情,轻松惬意。而港口盛产的鳗鱼、带鱼、马鲛鱼、石斑、龙虾、海胆、鲍鱼等海鲜,刺激着游客的味蕾。近日,《惠州日报》记者来到了惠东港口,来一个探寻“月亮”之旅。
大海
西湾海底平坦,离岸200米人还可站立
从地图上看,港口位于稔平半岛尖端,三面环海。汽车穿过惠东县平海镇,驶过平海大桥,首先进入了港口惟一的盐业村——— 东海村。看到公路两边波光如镜的一格格盐田,空气中有了海的气息。热情似火的夏季正是看海的季节。当记者的汽车离开东海村靠路边停下,站在高一点的地方看见港口一边的海时,顿时惊呆了。只见海水在夏季骄阳下,呈现出通透纯粹的蓝,与湛蓝的天空交接在一起,形成一幅海天一色的壮观美景图。大海的蓝是一色的,与海水相交的天空先是淡蓝色,而后层层加深。海中几块礁石长着些绿色植物,点缀着大海的面容。几艘渔船星星点点般随着海浪摇晃,远处的山朦胧可见。当地一位渔民说,这是港口双月湾中的东湾,波浪大,风貌原始。
继续往前走,就来到了港口的街道。走在街道上,身心放松,感觉时间也似乎慢了下来。这里的楼房不高,街巷狭小,风情独特的海边小镇气息扑面而来。此时正是休渔时节,内港码头里停泊着一排排渔船。渔船上都挂着好几面旗子,红黑相隔。在海风吹拂下,旗帜随风飘扬,似乎也吹起了渔民的闲情雅致。港口大桥横跨内港两侧,站在大桥上,可见码头的海水是青蓝色的,往陆地内里弯曲绵延。一位游客看着眼前美景,忍不住感叹道:“这是港口的第三弯‘月亮’,太美了!”走过港口大桥,不远处就是西湾的沙滩。海水清澈见底,海沙绵细,洁白的弧形沙滩延伸了20多公里。一位当地人说,这里海底平坦,离岸200米人还可在海中站立,堪称一绝。回程时,沿着海边公路走,穿过黛绿的林带,依然可以看见碧蓝的大海。
炮台
大星山炮台建于康熙年间,当年设营房22间
大星山是港口的大后山,在港口最南边。在这个山头,不仅能一睹双月湾的美貌,还可寻抗日战争时期留下来的防空洞和古时的炮台。据了解,大星山炮台遗址位于大星山西南面大澳村,是保存得相当完好的炮台。大澳村东、西、南三面临海,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大星山炮台遗址建在大星山之巅,因为有炮台的存在,大星山又被当地人称为“炮台山”。大星山炮台建于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为了抵御外来侵略,1718年,广东广西地方军务兼理粮饷、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杨琳等捐银建造炮台,筑成军事要塞。炮台用麻石砌筑,周长295米,平均高3.5米,宽2.55米。东北各有一石门,门高1.96米,宽1.63米。据碑文记载,当时在炮台内设营房22间,火药局 (库)1间,由安兵600名和把总1员驻防。炮台由东向西呈长方形,战壕纵横,城墙则蜿蜓似起卧的盘龙,气势雄伟壮观。大星山炮台现为惠东县文物保护单位。
大星山下还有一座小星山战斗烈士纪念碑。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惠东港口民兵连在小星山战斗中全歼来犯敌人,这座纪念碑就是为当时的英雄烈士而修建的。
海鲜
港口马鲛鱼大、白、多肉,海胆鲜甜销日本
港口内街吃海鲜的食肆林立,也有不少销售海鲜干货的店铺。在街上,游客可以闻到一股咸香味道,这就是海产品散发出来的独特味道。游客到此,既可以品尝海鲜,还可购买各种海鲜干货。据了解,港口海产品丰富,盛产鳗鱼、带鱼、马鲛鱼、石斑、龙虾、海胆、鲍鱼、花蛤、沙白、花蟹、青蟹、带子、花螺等海产品。其中鱼虾年产量达1万多吨,贝类年产量近2000吨。
据了解,港口马鲛鱼主要产地是港口东山海,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每年可产5万公斤。其盛产期主要是在冬春相交之际的几个月,最大的鱼重量可达10公斤左右。港口马鲛鱼的特点是“大、白、腩”,即鱼够大、够白、多肉。港口海胆则在大澳村大星山一带盛产,年产2500公斤。养殖户把海胆苗晒放于近海的礁石下,海胆苗靠栖身于礁石边吃微生物成长,能自己觅食,不用人工喂养。海胆味道鲜甜,经过加工后多销往日本。港口新村村、新寮村等村民靠出海钓鳗鱼为生,每年每村可钓5万公斤至10万公斤的鳗鱼。港口鳗鱼吃起来鲜甜,但价格高。
据了解,为了让游客有更好的美食体验,港口滨海旅游度假区管委会在东山海西面打造了海鲜美食街项目,总投资3500万元,占地面积1.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400平方米。配备大型公共停车场、浴室、滨海浴场、餐饮、海边室外休闲木平台等设施,供游客观光和休闲娱乐。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