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莎,话家乡之周至县周至豆村大蜡

家乡区县: 西安市周至县

大家好,我是秀友陈莎,下面我给大家介绍的是周至县豆村大蜡。

豆村村大蜡是陕西省周至县终南镇豆村汉族传统民间手工技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经历了唐、明、清、民国及新中国成立至今2000年,历经43代传人大约1300年的历史过程。豆村大蜡作为传统手工艺,它又是集蜡雕、剪、贴、蜡染、美术为一体的造型艺术,它有“精”即精巧别致,冰洁玉润;“艳”即色彩艳丽明快;“神”即形象传神逼真,富有生机;“美”即美观大方,可观性强这四种艺术特征。

豆村大蜡的传言:唐高僧玄奘受遣、出使天竺国学佛取经,从侨萨罗国带回了佛祖、菩萨、罗汉等雕塑金身,返回路过摩揭陀国一舍城时,见当地人绕外套亭子的大蜡载歌载舞,觉得新鲜可取,遂将大蜡工艺制品一并带回大唐,途经终南山下,远眺豆村紫气灵灵,大气浑浑,将所带救苦、普贤、文殊三大菩萨金身及大蜡工艺留至豆村,教民以化缘修建寺庙,供奉三大菩萨金身,并传授灌制大蜡技术,年年供奉,代代相传。到了明朝,统治者倡导佛道合一,豆村人将三大菩萨金身供奉于楼观老子说经台新修救苦庙里,豆村人每年灌制大蜡供奉于此。公元1699年(清朝康熙八年),村南勒马村建有关帝庙,供奉一尊木雕关帝像。清同治年间,庙被“长毛子”焚毁,可关帝木像竟然无损,勒马村民古乐迎请,欲在村中建新祠供奉,岂料费尽全力,神像不为所动,适有豆村几个孩童在地里搂柴禾,遂于戏耍中轻而易举将木像抬至村中,豆村群众甚觉惊异,预感关帝神庙喜于豆村,便将关帝像供奉于司浪庙东厢,烧香祭拜。清代中叶,白莲教血洗关中,围攻豆村,正值深夜时分,但听马声急切,城头守卫于朦胧夜色中见关帝显灵,脱去战靴一只抛向城下,围兵哗然溃散,豆村遂转危为安。第二天,人们发现关帝木像汗流浃背,一足无履。村民立即把关帝奉为拯救豆村军民于水火的圣君,此值四月初八,经村民合议,请示楼观台允许,将大蜡留在村中祀奉关帝,每年四月初八,必献一尊造型别致,精美异常的百斤大蜡游遍豆村大街小巷,然后供奉于关帝庙内,流传至今。

豆村大蜡的制作样式:由蜡座和蜡体组成。蜡座是放置大蜡的底坐,一般在一张方桌上制作一个木桩或铁墩,将蜡作固定平稳,以便抬游或放置。

豆村大蜡制作方法:豆村大蜡(3张)。蜡体呈宝塔形,由三个倒立的园台体垒接而成,每个圆台的上面有蜡盘,蜡盘外有蜡芽,蜡芽口径2—3公分,长10—15公分,其形状如卷曲了的莲花瓣,底层18个芽子,二层9个芽子,三层6个芽子。蜡体的中间是铜制的圆柱体蜡杆或竹制蜡杆,通贯可供点燃的棉质蜡芯。蜡体周围全是精雕细刻的飞禽走兽,其花红草绿鸟欢兽鸣,千姿百态,生趣盎然,蜡体四周又用五色彩线缠绕,如五彩祥云飘曳,寓意吉祥、福瑞。蜡亭属大蜡的装饰物,是用木、竹、纸张扎糊成的亭子,四周饰有花鸟、走兽,套置在大蜡外围,把蜡体衬映得更加美观漂亮。标准大蜡体重60公斤,蜡体高1.2米,外径90公分。1998年台湾道教协会曾灌制了100斤的大蜡一对在楼观台祭拜老子。有一年还灌制了每个重500斤的大蜡一对。一般蜡体要点燃一年。

豆村大蜡的三个价值:1、历史价值:豆村大蜡从唐代发展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挖掘、抢救、保护它,对研究唐、明、清的宗教文化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2、学术价值:豆村大蜡的传承历史,工艺流程,基本特征,在其它地区实属罕见。挖掘和保护它,对周至地区民间手工艺特别是蜡雕艺术有一定的推进作用。3、社会价值:因为豆村大蜡依附于对英雄人物的爱戴和崇拜,所以挖掘和保护它,对周至县的精神文明建设,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教化群众,凝聚群众,提高群众素质,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有重要的意义。

在周至民间艺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周至地区较有特色的民间艺术,2004年,“豆村大蜡”参加陕西省民间工艺美术观摩展,受到各届人士关注。日本友人曾把4公斤重的大蜡样品带回日本工艺馆收藏,并被许多媒体采访播报。挖掘和保护《豆村大蜡》!

工艺制品永远都是人们心中利是文化的积淀,一切事物都在向前看,加油!周至县的明天会更好!

欢迎大家来周至做客。

新浪微博:http://weibo.com/u/3437522810/

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u/3437522810

网络营销能力秀个人主页:http://abc.wm23.com/chensha1231

梧桐子家乡代言网站(周至县):http://www.wutongzi.com/kan/shaanxi/zhouzhi.html

独倚烟花笑。(2014-04-23)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