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都淮剧

家乡区县: 江苏省盐都区

盐都区流行淮剧,至今已有130多年历史。溯其源头,是门叹词和僮子戏。清嘉庆年间,淮扬、盐阜一带流传一种民间小唱,叫门叹词(又称唱清板),代表节目有《赵五娘上京邦》、《盂姜女送寒衣》等。僮子戏,又称香火戏。原是农民做青苗会、加苗会、太平会、求雨会等迷信活动时,“僮子”念唱的一种形式。清咸丰年间,念唱形式发展到“揭榜”唱“对子戏”。19世纪后期,门叹词、僮子戏进而发展为草台戏。草台戏只有小生、小旦、小丑3人演出,又名三伙子、三小戏、三可子。演出时,服装、道具简陋。其时,清王朝明文禁止女伶登台表演,草台戏中的女角都由男伶装扮。草台戏在其发展过程中,吸收徽剧、京剧的丰富营养,从唱腔、做功、道白直至服装、伴奏等方面均有借鉴。在剧目方面,也移植了《斩黄袍》、《斩貂》、《打店》、《打瓦》、《打灶》等徽剧小戏和本头戏。20世纪初,有些原来在徽班演出的人转到淮剧班唱戏,对淮剧成熟起了催化作用。民国初年,民间艺人武旭东、韩太和、何孔标、何孔德、董桂英、李玉花等到上海和江南一些城市做太平会或演唱草台戏,受到京剧和其他剧种的启发,用二胡伴奏,为演员托腔,效果极佳,观众称之谓“拉调”,20~30年代,淮剧基本形成独立剧种,有“九莲”、“十三英”、“十打”、“七十二记”等基本剧目。在音乐上,原来的单牌子变为多牌子;在曲体结构上,原来粗犷的硬“淮蹦子”变成柔和抒情的软“淮蹦子”。40年代中期,在盐阜抗日根据地内,军民编演许多以淮调、拉调为基调的新淮剧;上海等地淮剧艺人不断上演进步戏剧,在淮调、拉调基础上创立了新腔自由调。至此,淮剧经历孕育、雏型、发展三大过程,形成了以淮调、拉调、自由调为代表的戏曲声腔体系。

youqing(2014-04-2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