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73年首次发掘出辽代监察御史张世卿墓葬后,最近又在张世卿墓地附近清理发掘出张世本、张公诱、张世右、张匡正、韩师训、张文藻等9座辽代壁画墓葬,已构成张家世族壁画墓群。在墓群发掘中,除出土一大批珍贵文物外,还发现300余平方米保存完好的辽代彩色壁画。其中的散乐图、茶道图、天文图、出行图、侍女图、备经图等是在国内首次发现。对研究辽代历史、文化、天文、民俗、服饰等有着重大意义。
墓群中的壁画技艺之高。墓室结构之新颖考究,随葬品之丰富多彩,宛如地下艺术殿堂,在辽代考古发掘中是罕见的,颇有研究观赏价值。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1998年9月,下八里村北又清理抢救出两座辽代壁画墓,出土了铜丝网络和木偶真人雕像,这在河北省属首次发现,为研究辽代历史、经济、文化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另外,具有文物保护价值的玄空寺、清真寺、天主教徒会堂等一批古代建筑和遗址,也有待于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加双保护、开发、利用,使历史文化重放异彩。
特别是明王朝先后18次增筑和修葺长城,沿长城设九镇驻兵防守。其中宣府镇担负着东起四海,西至大同长达1030里的防守任务。洪武、隆庆年间宣府驻扎新旧官军达151452人。明太祖朱元璋封其十九子朱惠为谷王,在宣化建谷王府(皇城),常驻宣府。明武宗朱厚照在宣府建镇国府第。清康熙皇帝7次征西,北巡时均路经宣化。乾隆皇
军事政治重地,工商业繁荣,文化教育发达。因此,涌现出一批又一批仁人志士和民族精英。据《宣化县新志》载:元朝设有“景贤书院”,明朝有“上谷书院”。清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8年)创立古城最高学府“柳川书院”。光绪二十八年设宣化府中学堂(现宣化一中前身)。革命前辈张苏、林枫等同志边任教,边从事革命活动。尔后宣化府立师范学校、府立中等农业学堂,府立艺徒学堂和上谷大戏院相继成立,就学者逾千人。
孙世芳:进士出身,官至明翰林院庶吉士,太使,曾主持编篡《宣府镇志》。 张镗:进士出身,曾任山西按察副使。 姚世卿:武进士出身,曾任明京城永定门总兵元帅。 张世卿:地方绅士出身,曾任大辽国国子监,监察御史,死后葬于宣化区下八里村北。 郭维城:清末举人出身,曾任柳川书院院长,从日本考察回国后任府城教育会长。深得地方学子拥戴。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