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门民俗

家乡区县: 江苏省海门市

建房

50年代以前,凡有人建造新房,先请阴阳先生相风水,选择房址,房子的东南角,称"青龙角",不好砌房子。凡建造新房,亲朋好友都不请自来送礼,并帮助干活,礼品为酒、肉、糕点、对联、镜框等,叫做"送搀高头人情",女儿、女婿要加送鞭炮。当新屋框架建成,上梁合龙门时,要放爆竹,木匠师傅骑跨正梁上,往下向人群里抛馒头和糕点,称为"抛梁馒头"、"抛梁糕"表示发财的意思,围观者高兴地争抢。新屋横梁上贴"安梁大吉"、"福星高照"、"紫气东来"、"太公在此,百无禁忌"等红纸条。当上梁的木匠师傅敲完最后一只钉时,叫主人出来用围腰接斧头(借音"接富")。在上梁这天或新屋落成以后,主家要宴请各亲友,以示谢意.通东地区,上梁那天还有人上门说"利市"。60年代以后,"相风水"等迷信色彩逐步淡化,但礼物越来越重。

探病

一人患病,众人关切,亲戚朋友都要探望,还要送些食物或现金,表示慰问,探病时间一般在上午。病重住院的,病愈出院回家时,要放爆竹、吃面,以示消灾。事后,还要请酒,答谢亲友。

寄亲

父母生了儿女,为防止在成长过程中遭难甚至夭折,要选择"生肖',相合的认作"寄父母" ("干爹"、"干妈")。后来,不少人家因为两家的关系好,也有让儿女认寄亲的,有的孩子在娘胎里就为他认定寄亲;有的出生后寄名出姓;有的孩子送到寄父母家祭祖拜灶,然后领回由亲生父母抚养;也有和人家互认寄亲的;还有为了巴结人家甘愿认亲的,认寄亲后,大多经常交往,关系较好。

报丧

海门人对丧葬礼仪极为重视。人死了,由其直系亲属,主要由其配偶及子女负责料理丧事。丧事繁琐,迷信色彩浓厚。对诸亲及长辈,由亲生长子披麻戴孝,亲自前往报丧。去时手持雨伞一把,进门即向长辈跪拜;亲威家招待糖茶一杯,并回赠毛巾或布匹。一般亲戚则由主家请人前往报丧。同时,到庙里为死者求神保佑,叫做“告庙”。

搁三朝
先为死者剃头、洗身、换衣,然后将遗体安放在灵堂里,一般要搁3天。停尸的房前用毛竹、廉子搭起丧棚,还要请“吹鼓手”吹打,道士做道场,扎库,剪冥衣,写牌位,布置灵堂。请木匠做棺材,邻居帮忙磨麦牺,买菜,准备吃素饭等。到入验前夜,请人扎一顶纸轿,内供死者牌位,连同死者生前衣服、被褥等,在宅旁点火焚烧,称“烧床柴”,也叫“送西方”。烧完后,子女及亲属回到灵堂发孝衣。这时,儿子身穿白布孝服,脚穿蒲鞋,头戴麻布凉帽(帽边挂4个白绒球),手持孝棒(俗称“触活棒”),向各长老行脆拜礼。晚上有人守灵、陪夜。

 

weirdo(2014-04-2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