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阳古城 平粮台遗址

家乡区县: 周口市淮阳县

淮阳是个古老的城市,不仅体现在伏羲创造充满神奇的八卦台、具有小改革意义的神农炎帝的五谷台、有文人墨客的交谈的弦歌台。还有约有4600年左右的龙山文化时期古城遗址——平粮台遗址。

平粮台古城遗址位于淮阳县城东南4公里的大连乡大朱庄西南隅,占地面积一百余亩,高二丈,俗称平粮台、平粮冢、贮粮台,古城建立在高5米的台地上,占地面积约5万多平方米。城址的平面呈正方形,边长185米,城墙残高3米,宽10米,用小板堆筑而成,夯层清晰,夯窝明显。南北各辟一门,南门埋设有陶质的排水管道。城内有高台建筑,屋墙用土坯垒砌而成,四周还有灰坑、陶窑等遗迹。宛丘古城废弃后,历经2000多年,又成为楚、汉时期的墓地,在这里出土了错金、银越王剑、巴蜀剑、四轮铁车、玉壁等数千件珍贵文物。

 平粮台古城址即是宛丘之地,是我国目前发掘出土进代最早的一座古城址。春秋时期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之《陈风·宛丘》曾描述过这里的动人景象:“子之荡兮,宛丘之上兮,洵有情兮,而无望兮。坎其击鼓,宛丘之下;无冬无夏,值其鹭羽。坎其击鼓,宛丘之道;无冬无夏,值其鹭。”就是说,西周时代,这里风景怡人,陈国的俊男靓女,常来这里唱歌跳舞,谈情说爱。后来,宛丘古城逐渐被废弃。除此之外,《诗经》里的《东门之枌》、《尔雅注疏》、《晋书》中均有记载。

宛丘古城未被发掘之前,大家对它并不了解,因此有许多传说,流传最广的是与宋朝包公陈州放粮的故事相联系:北宋年间,陈州多灾,民不聊生,朝廷派四国舅到陈州赈灾。没想到四国舅克扣皇粮,将粮中掺沙放给百姓。消息传到京城,朝延派包公到陈州查办此案。包公一身正气,不徇私情,在城内金龙桥铡了四国舅,并在这个地方将粮中的沙子筛了出来,筛出来的沙子堆成了此台。不要说筛出的沙子,就是粮食堆这么大面积也是不可能的,这不足为信。不过,宋朝时,这里为贮粮台是确实的,它与宋朝南粮北调有关。《宋史》中有相关记载。县志说:“惠民河亦曰蔡河,惠民河粟40万石,菽20万石,皆由京朝臣督之。”这个台东临蔡河,南通淮河,东南方几州贡粮必然漕运到此,再由此用马车运到京都开封。

 此台上原住有一家姓林的,他家有宋仁宗给他的种冢地免粮的黄缎子圣旨。这个圣旨1910年曾拿出来读过,不少人见到,现在这个圣旨流落到谁的手里已不得而知。 平粮台古城遗址,1988年2月13日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目前我国发现年代最早、规模最大、保护最完好的4600年左右的龙山文化时期古城遗址。它发掘于1979年,消息一经披露《人民日报》、《光明报》、《河南日报》、香港《大公报》、新华社等数十家海内外新闻媒体争相报道,曾轰动一时,震惊世界。

据说现专家发现,古城遗址是一处东西宽860米、南北长670米的椭圆形大遗址,面积为50多万平方米。平粮台古城址位于大遗址的中南部,该遗址大部分被宋代黄河泛滥的淤土淹没,淤土厚0.4米,遗址的中间则暴露于外。从勘探中发现的陶片等遗物看,仰韶文化早中期,即早在6300年前,便有先民在这里生产生活,到龙山文化时期才筑古城,登上新的文明高度。从龙山文化推移至仰韶文化,将淮阳文明历史向前推了2000年。这对研究我国古代城市的出现、国家的起源、早期奴隶制等重大学术问题具有新的重要史料价值。同时,也是是对“陈为太昊之墟”、“炎帝神农初都陈”等历史文献的记载得到了初步的证实。

个人主页:http://abc.wm23.com/danjun

新浪微博: http://weibo.com/u/3098285590/home?wvr=5

丹丹(2014-04-2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