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编辑阮元
(1764(甲申年)~1849),扬州仪征人,字伯元,号云台、雷塘庵主,晚号怡性老人,谥号“文达”,清代嘉庆、道光间名臣。他是著作家、刊刻家、思想家,在经史、数学、天算、舆地、编纂、金石、校勘等方面都有着非常高的造诣,被尊为一代文宗。
刘师培
(1884年-1919年),字申叔,号左,汉族,江苏仪征人。刘贵曾之子、刘文淇曾孙。著有《左盦集》八卷、《左盦外集》二十卷、《左盦诗录》四卷、《词录》一卷,及论经学(以小学、左传学为主)、史学(开创近代中国学术史体)、文学(主张“六朝文”,维护扬州学派骈文之文统)专著七十四种,收入民国二十三年(1934)宁武南氏刊本《刘申叔先生遗书》。该本号称最善,然时值日本扶植满洲国,刘师培于《民报》时期所撰论满洲非中国种族之文字俱被刊落,又早期刊发于报刊之文字,失收亦颇多。
吴熙载
(1799-1870),原名廷扬,字熙载,让之,让翁、晚学居士、方竹丈人等,世人大多习称吴让之。江苏仪征人。清代篆刻家、书法家。包世臣的入室弟子。善书画,尤精篆刻。追摹秦汉印作,取法邓石如,又综合自己的学识,完善了“邓派”篆刻艺术。吴让之作印,运刀如笔,迅疾圆转,刚柔相济。体势劲健,舒展飘逸。直达书印合一的神境。在明清流派篆刻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吴昌硕评曰:“让翁平生固服膺完白,而于秦汉印玺探讨极深,故刀法圆转,无纤曼之气,气象骏迈,质而不滞。余尝语人:学完白不若取径于让翁。”
吴让之刻印万计,但多不刻边款,以致流传甚少。早年居住在仪征,青年时期因从事科考,每三年两考,他都要往返于仪征至泰州。和当时泰州的文人雅士有了比较多的交往,建立了友谊。 吴让之54岁,为避战乱,他流寓到了好友较多的泰州;其朱文印《再生人》边款云:“咸丰三年由扬避乱来海陵”。吴让之定居泰州,前后长达十数个春秋。
中年后,吴让之长期寓居扬州。据清董玉书《芜城怀旧录》记载,吴让之在扬州时,曾住在石牌楼观音庵。当时观音庵内还寄居着画家王素,士大夫家皆以“非王画吴书不足相配”论之。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吴让之受宿迁王惜庵之托,以枣板续刻高凤翰集撰的《砚史》后半部分。此书刻成时他题有长跋,其中谈到“余于今年分典文汇阁秘书”并曾“分辑《南史》注”。
吴让之一生清贫,“但使残年饱吃饭,只愿无事常相见。”晚年吴让之,已穷困潦倒,借居于泰州东坝口观音庵,他曾撰八言联自嘲:“有子有孙,鳏寡孤独,无家无室,柴米油盐。”同治九年(1870年),吴让之离世,终年72岁。著有《通鉴地理今释稿》、《再生人三乐三忧帖》等 。西泠丁辅之以赵之谦笔意为诗赞曰:“圆朱入印始赵宋,怀宁布衣人所师。一灯不灭传薪火,赖有扬州吴让之。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