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行万里,日夜兼程,来到我的故乡卢龙,这里只有宁静,还有人们忙碌的声音,进入我心灵深处的那份对家乡的怀恋,这里拥有百年的驴肉火烧老店,还有数不胜数的美食,在一番奔波之后吃着老店的火烧静静的细听店外得脚步声。
此时我想吃碗懒豆腐,它那加入辣椒、姜末、蒜末、肉末等煮出酸辣味,特别下饭。轻轻的品尝一口,即使山珍海味也不想放下手中的这碗豆腐,囫囵吞枣的吃碗豆腐。还有卢龙的豆皮,一起上了吧, 取自最优良的 豆粒, 豆皮,口味纯正,弹性好,筋道,颜色纯正,不用任何色素,卢龙杨庄子豆片看上去呈淡黄色,有光泽感,让人一看就有食欲,因此有“金豆片”之称,豆皮入口,口留余香。夏日的酷热不断浇在大地,凉粉在我胃里翻滚,感觉不到外面扑面的热度。
停停脚步,观赏完卢龙的美景,来到河间驴肉火烧店,这是卢龙唯一的老店,也是唯一经营河间驴肉火烧的店,驴肉火烧来源于河间市。河间市地处广阔的华北平原中部。古代曾为河间国,汉代封河间王,是为诸侯,后又设府,地处 京南交通要道,明代以后,为通往南方各地的“御路”,相传道路的宽度为“十八弓”。成为南北通衢大路,俗称京南第一府。因此,南北风味的各种饮食文化均在这里有所发展,尤其是清末时期,宫内太监,多出于河间一带,清朝没落,宫中烹饪高手御膳房太监回到家乡,流于民间,靠手艺吃饭。因此有话流传说:“要吃饭,河间转” ,“天上龙肉,地上驴肉” 自从最后两只龙在夏朝被人吃了一条、死了一条以后,就只有屠龙术流传下来了,而驴则在千百年间,繁衍生息,让人吃也吃不完。堪称第一人间至味。驴肉的美味,古人早已受用。宋朝学士宋祁路过洛阳,在友人处盘桓数日,诗酒唱和之余,大食驴肉,最后竟吃红了眼,竟将代步的驴也杀来食之。
据有河间独特风味的“大火烧夹驴肉”。具有悠久的历史,最早的传说是:唐玄宗李隆基登基前来到河间,一书生“杀驴煮秫”招待李隆基,他吃后连说:好吃好吃;清代乾隆下江南,从河间路过,错过住处在民间吃饭,主人只好把剩饼拿来夹上驴肉放在大锅里煲热,乾隆吃后连连称赞美味可口。经过数代流传才形成这样一种形状(还有一种是圆形的)和风味。河间有句俗语叫:“常赶集还怕看不见卖大火烧的”,这也就是说大火烧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地位,和大家对这种食品的喜爱。
河间是火烧驴肉的故乡,河间火烧驴肉发源于河间市米各庄镇田行石村。从那个并不为人熟知的村落,走出了很多知名的火烧驴肉老店,其中有高玛纳、瀛香阁、薄利、恩赐、孙喜乐、天赐、蛤蟆吞蜜、老孙头、神粮等在河间乃至全国都颇有名气的火烧驴肉老字号品牌。这些品牌的创始人,在三十年前,却大多数都是在集市上卖火烧驴肉的小商贩。而米各庄及其周边的配件市场的繁荣为他们的经济活动提供了经济条件,很多赶集卖配件的人都是在集市上吃火烧驴肉。从这时开始,火烧驴肉开始逐步成为河间名吃。
但是,那时的火烧驴肉制作技术只掌握在孙家自己人手里,老师傅思想保守,火烧驴肉制作技术并不外传。但随着火烧驴肉市场不断扩大,它成为人们致富发家的一种生财之道,很多人都想学火烧驴肉制作。而年轻师傅也接受了一些亲朋好友的请求传授给他们火烧驴肉制作技术,于是,火烧驴肉得到了迅速传播。目前,正宗的火烧驴肉技术已经传到了第五代传人,其技术在老一辈人的基础之上根据现代人的口味不断创新,成为大众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在卢龙还有很多很多美食,下面是你可以吃到美食得地方,当然卢龙的美食远不止这些。
万豪宾馆:农家三蒸、甘薯蓉枣 永平宾馆:芸豆卷,政府招待所:口袋豆腐,金豆食品:素果味里脊
大通熟食:淀粉三饺,蛤泊乡鲍子沟村:雪衣葡萄,印庄乡段家沟村:干炸青龙河小鱼,刘田庄镇北山:八面埋伏,刘家营乡桃林口:全鱼宴。
能力秀:http://abc.wm23.com/W260292
QQ578935722
微博:http://weibo.com/u/2413765167/home?topnav=1&wvr=5
微信,微视:578935722
博客:http://blog.sina.com.cn/u/2413765167
梧桐子: http://www.wutongzi.com/kan/hebei/lulong.html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