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泰兴人民创造了特色鲜明的民俗和民间文化(亦称非物质文化),并溶入奔腾不息的中华文化长河之中。泰兴素以 “银杏之乡”名闻遐迩。走在泰兴的土地上,随处可见银杏的身影:那巍峨挺拔的古银杏守望着沧桑岁月,那苍郁葱茏的银杏林摇曳着希望憧憬;倘佯银杏树下,可以听见历史的回声:银杏仙子的传说感天动地,总理护树的故事启迪后人。千百年来,泰兴人民为银杏的生存和繁殖,付出了无数的心血与汗水。据《泰兴县志》记载及专家考证:泰兴拥有500年以上的古银杏树121株,其中千年以上的12株,200年以上的银杏树1251株,100年以上银杏树6186株,定植嫁接银杏树650万株,常年银杏产量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泰兴银杏文化积淀深厚。栽培银杏本属生产活动,因其特有的经济价值、观赏价值和科研价值,千百年来形成了独特的银杏文化。泰兴市委、市政府从1991年起,已成功地举办了13届“银杏节”,从“银杏艺术节”到“中国•泰兴银杏节”,文艺搭台,经贸唱戏,在全国乃至世界的影响也越来越大。“银杏文化”已成为泰兴民俗、民间文化的知名品牌。“黄桥烧饼黄又黄,黄黄的烧饼慰劳忙……”1940年秋黄桥决战时,黄桥镇13家磨坊,66家烧饼店和80辆小车为支前通宵忙碌,把黄桥烧饼源源不断地送到新四军将士的手中。从此,《黄桥烧饼歌》唱遍大江南北,泰兴的“烧饼文化”被注入了崭新的内涵。泰兴地势东高西低,东部高沙土质的农田适宜三麦等旱谷作物生长,因此,人们的饮食主要以麦面为主。千百年来,“粯子粥搭烧饼”养育了无数的泰兴人。在农村,至今仍能品尝到 “摊烧饼”、“涨烧饼”、“炕烧饼”、“淤烧饼”、“水酵饼”等各色面饼。有一句俗语说:不会摊烧饼的女人就不是泰兴媳妇。可见烧饼与泰兴人密不可分的程度。黄桥烧饼是泰兴烧饼文化的极至,其用料之精,工序之繁,品种之多,口感之美是其它任何烧饼所无法比拟的。毛泽东曾说:“黄桥烧饼蛮好吃的。”现在,黄桥烧饼不但在全国各地有很高的知名度,还远销日本、美国、欧洲和南亚各国。2002年,泰兴市在黄桥镇成功地举办了首届“中国•黄桥烧饼节”,期间,国内知名演员、省内重点文艺团体在黄桥演出四天八场。黄桥街头人山人海,热闹非凡。泰兴是“木偶戏” 的故乡。民国时期,全县木偶戏班最多时有17个。木偶俗称“三根棒”,一棒支撑木偶头部,另两棒用以操纵双手。木偶全长1.2米,面部眼、耳、鼻、嘴可动,两手能握兵器、浆板、手帕、扇子等道具。表演时讲究举功、捻功和步功。操纵动作时,要求做到稳、准、正、平。并注意借鉴戏剧演员的水袖、碎步、亮相、鹞子翻身等表演程式,以揭示剧中人物内心活动。木偶戏唱腔原为徽调,后改为京剧。剧目大多是传统折子戏《追韩信》、《甘露寺》、《大赐福》、《三娘教子》、《徐策跑城》、《打渔杀家》、《古城聚会》等。演出时多搭台于集市、庙会、打谷场等场所,围布作棚,随处可演。1959年,众多木偶戏班合并为3个木偶剧团,演出范围北至沈阳、安东,南至湖南、安徽,东至长江两岸,在上海大世界游乐场连演数月,颇受欢迎。1968年调整合并为泰兴县木偶剧团,1971年在苏州为西哈努克亲王访华作专场演出,1973年被扬州地区接收,改名为扬州地区木偶剧团。改革开放后,泰兴木偶戏获得新的发展,民间木偶剧团演出活动十分频繁,深受农村群众喜爱。《泰兴花鼓》是泰兴民间舞蹈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这一舞蹈用红灯作为主要道具,夜晚也能照常表演,所以又叫《夜火灯》。演出时,演员边跳边唱,气氛热烈、欢快,具有喜庆色彩。其曲调共有三个:一为“花鼓调”,二为“跨金索”,三为“倒花篮”,均用泰兴方言演唱,有浓郁的苏北民间小调的风味。其舞蹈动作风趣、夸张,在舞步上有“颠三步”、“喜鹊登梅步”、“玉兔拜月步”、“四方步”、“小跑步”等;其中“颠三步”、“喜鹊登梅步”极为独特,是其他民族民间舞蹈所没有的。该舞蹈1958年、1959年、1961年先后参加了地区、省、全国的业余文艺汇演,1977年又在省专业歌舞调演中获奖。南京军区前线歌舞团创作的《丰收舞》就是采用了《泰兴花鼓》中的“颠三步”而在全国比赛中获奖的。苏州市在全国获奖的舞蹈《担鲜藕》也采用了《泰兴花鼓》的基本舞步“颠三步”和“喜鹊登梅步”。泰兴地区的民间舞蹈还有龙灯舞、花船舞、花担舞、腰鼓舞等等,这些民间舞蹈既和全国各地的艺术表现形式有相似之处,又具有鲜明的泰兴地方特色。“泰州道情”是在泰兴地区广为流传的民间曲艺之一。“泰州道情” 的表演形式古老而简朴,大多为一人持渔鼓、简板站着说唱,无乐器伴奏。起初一般流动于街坊店铺、茶馆酒楼及内河客轮、过江轮渡之中,行话叫做 “踩街”。后来亦和评话、弹词一样,进入书场演出。演唱内容极为广泛,可信手拈来。遇见什么行当,就唱什么词,不同的季节也有不同的唱词,如清明唱《西湖令》、端阳唱《盗仙草》、中秋唱《游月宫》、冬天唱《踏雪寻梅》等。有技艺超群的道情艺人将《珍珠塔》、《白蛇传》、《封神榜》、《三国》、《水浒》等改编成道情说唱,进入书场演出。泰兴的民间曲艺还有“说鼓儿书”、“唱书”等。尤其是“唱书”,其唱腔简单,无伴奏,纯属自娱性质。句式分七字、十字两种,唱本都是民间流传的《双珠凤》、《玉蜻蜓》、《王清明合同记》和邑人撰写的《玉如意》、《扒抢记》、《荒年歌》等。《玉如意》系清乾隆年间进士严振先所著。书中大量引用泰兴方言俚语,生动形象,雅俗共赏,在泰兴流传极广,可谓家喻户晓。“泰兴号子”是流传于民间的古老音乐活动之一。工人、农民集体劳动时,一人领唱,众人伴唱。主词少,衬词多,节奏鲜明,旋律流畅。广为流行的号子有“拔麦号子”、“车水号子”、“插秧号子”、“花生号子”、“挑水号子”、“积肥号子”、“打夯号子”、“码头号子”等。号子可随口编词,内容因时而异,词调欢快,可用以鼓舞干劲,也可用于谈情说爱。1956年县文化馆整理加工的《花生号子》参加江苏省民间歌舞会演,获整理奖,由省广播电台录音保存。泰兴民间音乐还有“小调”和“快板说唱”。特别是“小调”,旧时多为农村妇女传唱,内容以爱情居多,曲调优美婉转,最流行的有“十二月调”、“八段锦”、“五更调”、“哭七七”、“四季调”、“杨柳青”、“梨膏糖调”等。泰兴民间的书法、绘画艺术远源流长,名家辈出,各个历史时期都有其杰出的代表人物。有许多书法、绘画艺人走出民间、走出泰兴,成为全国乃至世界著名的艺术大师。目前,泰兴市加入美术书法协会的共有120余人,其中,一批中青年书画家造诣颇深,书艺画风各树一帜,是泰兴当代书画艺术的代表。泰兴民间雕刻艺术历史悠久。木雕、砖雕、泥塑、彩扎、刺绣、刻纸等作品遍布城乡。其中尤以木雕为最。木雕在泰兴俗称雕花;选材以红木、花梨木、楠木、柏木、黄杨木、榉木为上乘;银杏树、楝树次之,制品以门、窗隔扇、踏步床、圆门床、台凳桌椅等大件为主,其中雕花圆门床过去最受富绅青睐,今已遍布寻常百姓家。木雕分镂空与浮雕两种,图案由雕匠自行设计,内容多取吉祥之意,常见的有“万年富贵”、“紫荆嘉禾”、“蝴蝶金瓜”、“吉祥如意”、“五福盘寿”等。人物有“郭子仪上寿”、“八仙过海”、“渔樵耕读”、“琴棋书画”。其他尚有“龙凤呈祥”“松鼠葡萄”、“花开富贵”等图案,一般书画作品均可用为样本,刀法细致入微,维妙维肖,颇见精巧。泰兴的摄影艺术活动在民间尤为活跃。目前,市摄影协会有会员50多人,其中有全国摄影家协会会员5人。从八十年代起至今,他们在全国和省参赛、刊出并获奖的摄影作品达1000余幅,有的还在港台、日本等地展出,被当地媒体称之为大陆农民摄影家。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这些会员都是利用业余时间自费创作的“放天灯”是泰兴地区集手工工艺与喜庆活动为一体的民间习俗。每年元宵节期间,百姓们除举办灯会表演以外,还创造了“放天灯”的独特的节庆形式。扎灯艺人取竹篾(或铁丝)、棉纸扎成一个形似大口袋的灯罩,在灯罩口用铁丝串成十字形或米字形,口中央扎一拳头大的棉团,棉团上浸透煤油。然后,在田地里挖一土坑,土坑里堆一些柴禾。放天灯时,将土坑里的柴禾点燃,再将天灯罩于其上,罩口四周相对密封。柴禾点燃后,热气在灯罩里膨胀,同时点燃浸透了煤油的棉团,待膨胀到一定程度,即放开灯罩,利用热气的能量,将天灯送上天空。天灯借助天风像一颗人造卫星向远方飞去,表现了泰兴人民憧憬未来,放飞理想的美好愿望。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