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公祠是为纪念乾隆年间进士、两淮盐运史卢雅雨而建,始建于民国十二年(1923年),于1924年秋完成,命名为“卢公祠”,旧址在新坍乡卢祠村。当时刘障东特地请清光绪年间改良派领袖康有为为卢公祠题写“两淮卢都转祠”一幅巨匾,从此,“卢公祠”便声名远播,尔后成了地名。
卢雅雨名叫卢见曾,字抱孙,别号雅雨山人,乾隆年间进士,乾隆十九年奉旨“还任运使,二十年护理盐政”。在此期间受理了灶民状告宋姓盐商盘剥压迫的案子,他认为应由灶民交纳土地粮税,承认灶民的土地所有权,他向朝廷申报详文,陈述自已的主张,文中明确规定“灶属商亭,粮归灶纳”这一重要内容,后经朝廷批准,转六部备案,后人称此详文为《卢案》,有了《卢案》问题本可解决,可是“议虽定,但灶民未及践行”。当时“海潮为灾”,“灶地多淹没,见曾疏清蠲缓钱粮,分别赠抚,灶民德之”,可惜“好人不长久”,卢运使后来,“为后任陷害,竞置于法”,所幸的是“后奉特旨昭雪”。后来商灶之争虽有《卢案》可稽,可是,由于盐商使尽手腕,层层贿通,一直没有照《卢案》去做,灶民还是受着盐商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为纪念乾隆年间进士、两淮盐运史卢雅雨而建,始建于民国十二年(1923年),于1924年秋完成,命名为“卢公祠”。
卢见曾出生在一个世代为官的知识分子家庭。父亲卢道悦为康熙九年(1670)进士,曾做过陕西陇西、河南偃师县知县,著有《公馀漫草》、《清福堂遗稿》等书。卢见曾出生时,卢道悦己五十多岁了,老来得子,疼爱之余,卢道悦更是悉心培养。卢见曾先后师从王士祯、田雯等,学业大进。康熙五十年(1711),卢见曾中举人,六十年(1721)中进士。雍正三年(1725),卢见曾被委任为四川洪雅县知县,从此走上了仁途。洪雅地瘠民贫,税目繁多,治安混乱,狱讼不息,老百姓的日子很不好过。卢见曾到任后,“ 除杂派,清积牍,一以俭勤为治”(《清史列传》卷71,以下注略),迅速整顿了社会秩序,受到当地百姓的拍手称誉。雍正十三年(1735),卢见曾被调为颍州(今安徽阜阳)知州。颍州西湖,原是宋代欧阳修出任颍州知州时主持兴修的一个蓄水工程,民以为利,但至明朝末年,由于州民填湖为田而逐渐湮塞废弃了,每逢雨季,洪水泛滥,害及四周农家田庐。卢见曾了解到这些情况后,劝说百姓:“若复湖,则水有蓄洩,利及一州,而又免淹没之患,何乐而不为呢?”在百姓的支持下,西湖水利工程很快就恢复了。由于政绩突出,乾隆元年(1736)卢见曾被擢开为两准盐运使(治扬州)。据《两准盐法志》记载,当地盐商勾结官府侵占灶户(盐民)盐池,在所有权问题上,双方久讼不决,盐民深受其害。卢见曾到任后,作出了“灶属商亭,粮归灶纳”的判决,并核发文契,维护了盐民利益。广大盐民追念卢见曾,于1920年自动筹资修建了“卢公祠”以为纪念。然而,卢见曾却因此得罪了当时那些贪官污吏及不法盐商,他们纷纷蜚语诬告,乾隆皇帝不待查明真相便在乾隆五年(1740)将卢见曾革职充军发配到塞外。乾隆九年(1744),冤案昭雪,卢见曾被补为直隶滦州知州。第二年又升为永平府知府。在任期间,他带领所属抚宁官民筑坝阻水,解除了多年来洋河对抚宁城的威胁。十八年(1753),复调两准盐运使赴任扬州。扬州地势低洼,河池湮塞,经常发生水患,卢见曾筹集资金,开挖修浚了城周围河池,免除了水患之隐。卢见曾还沿小秦淮修建了红桥二十四景及金焦楼观,使古老的扬州更加妩媚多姿,一时游人如织,名流学士云集。乾隆二十二年(1757)春,卢见曾在红桥举行“修禊”活动,郑燮、陈撰、厉鹗、惠栋、沈大成、陈章等前后数十人皆为上客。卢见曾“作七言律诗四首……其时和修禊韵者七千余人,编次诗三百卷”(《扬州画舫录》),一时传为文坛佳话。
@梧桐子@网络营销能力秀
我的个人主页:http://abc.wm23.com/baozibaozi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