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弦是中国汉族地方戏曲之一。 丝弦又名弦索腔、弦子腔,流行于河北省中南部,是全国稀有剧种之一。剧种起源于明末,其声腔为元、明流行于燕赵的小令。丝弦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曾遭禁演,1840年鸦片战争后在民间日渐发展,并形成了东、西、南、北、中五路流派,流行于石家庄地区一带的为中路丝弦。
丝弦戏的主要伴奏乐器也由弦索(月琴)、三弦改为板胡、曲笛、笙。清末民初,出现了既唱丝弦又唱老调、河北梆子的三合班。打击乐器也由“京家伙”改用“苏家伙”。后又从昆曲、京剧吸收大量营养充实自己,“京家伙”、“苏家伙”并用。丝弦戏音乐有官、越两个腔调,全部音乐分弦索腔曲牌、板式变化系统、无过门曲牌、器乐曲和打击乐五部分。
历史上丝弦有名的戏班很多,曾涌现出刘魁显(正定红)、何凤祥(赵州红)、王振全(获鹿红)、封广亭(平山红)等一批著名演员。丝弦传统剧目约有500出,常演的剧目有《赶女婿》、《白罗衫》、《花烛恨》、《空印盒》、《调寇》、《封神演义》等。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石家庄丝弦入选国家文化部颁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石家庄丝弦又名弦腔、弦索腔、河西调、小鼓腔、罗罗腔、女儿腔等,是河北省特有的古老剧种之一,也是全国稀有的一个地方戏曲声腔剧种。它流行于河北省大部分地区和晋中地区东部及雁北地区。丝弦剧种的起源不详。可以认为早期的丝弦戏是在元人小令、明清俗曲的基础上衍变而成的。石家庄丝弦有传统剧目五百多出, 《空印盒》 、 《白罗衫》 、 《小二姐做梦》 、《赶女婿》 、 《金铃计》 、 《杨家将》 、 《花烛恨》 、 《生死牌》 、 《宗泽与岳飞》等是其代表性剧目。
石家庄丝弦在明清俗曲的基础上衍变而来,唱腔独特,以真声唱字,旋律向上大跳翻高,再用假声拖腔,旋律顺级下行,激越悠扬,慷慨奔放。丝弦音乐属弦索声腔,有各种音乐曲谱五百多支,各类伴奏曲牌一百多种,分官腔、越调两大部分。官调曲牌多为长短句,以【耍孩儿】为代表;越调曲牌多为对偶句,以【三道腔】、【罗罗】为代表。
2006年5月20日,石家庄丝弦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石家庄丝弦剧团边树森、张鹤林被列为非物质文化产传承人。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