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技,是平阳、苍南一带早年民间组成的演唱队。在大年初一至初四(宜山以北初一初二两天,宜山以南初一至初四),夜间十多人手提灯笼,串家串户演唱的一种娱乐活动。特别是一班牧牛郎,冬天在放牛期间,携带唱本,边练边学。一到春节即外出演唱。演唱形式:万全一带是两人对唱,你四句我四句,调换对唱。宜山一带是一人主唱,其余人共同搭唱,搭唱是最后三个字。例如唱“春日春山春水流”,搭:“春水流”。
卖技起源传说有四:
①从古代留传唱本中的唱词:“卖技不是小弟新选俚(来),唐明皇先师留传到如今,唐明皇卖技充粮草,小弟卖技当点心”说明卖技起于唐代,是唐明皇筹集军粮的一种演唱。
②东汉光武帝刘秀未登基时,遭到王莽追捕,刘秀逃到平阳(含今苍南)一带,在大年初一期间,刘秀从钱仓往北走,见家家户户放鞭炮迎新年,刘秀因饥饿难忍,于是在沿途用古韵唱起一些新年赞歌,走家串户卖唱求乞,主人施以年糕小红包,捣年糕”
年前,最普通的民俗就是捣年糕,记得小时候快过年时,家家户户都会捣年糕,近些年,机器加工逐步取代了传统的手工年糕,如今,在街头巷尾已经很少见到捣年糕的场景了。还好这二年开始各地又重视起这种民俗,在很多场合又可以见到这种捣年糕的活动了。在村头,热腾腾的糕团正放在捣臼里来回锤打,围观的村民期待着第一臼年糕的新鲜出炉。翻糕、捣糕,将捣好的粉团取出,再经模板按压,伴随着结实的响声和空气中飘散的年糕香,一根根洁白细腻、热气腾腾的年糕就制作出来一臼臼香味浓浓的年糕新鲜出炉,让人提前感受到浓浓的年味。“烧头香”
大年三十的晚上,吃完年夜饭后,很多人都在看春晚,但在苍南各地都有烧“头香”的习俗,特别是云岩社区的鲸头杨府殿,每年的三十晚上总是人山人海,把杨府殿挤的个水泄不通,到处是烧香的信徒。除了鲸头杨府殿,从大年三十晚的十一点开始到初一,全县各地的寺庙都挤满了烧香的人们
“太平龙迎新春”
正月初二,在灵溪镇渎浦社区出现六百多人组成的游行队伍,原来这是一支“太平龙迎新春”的民俗活动。据传太平龙发源于渎浦郑家垟地方的蒋氏家族,后延伸到大浃头、塔里(渎浦)、六板桥(沪山)、鲸头(云岩)等地,已有300多年悠久历史。每逢一年一度新春佳节,郑家垟等地方便举行“划龙”游艺活动,以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渎浦、云岩等地几个村庄的春节划龙游艺活动,一地一日,按约定俗成的顺序进行。每年渎浦郑家垟地方首划,称为“开门龙”,云岩山门头地方煞尾,称为“关门龙”。每地浩浩荡荡的划龙队伍,在沿途村庄作精彩表演,其终点均为鲸头杨府殿。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