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侃(259~334),东晋庐江浔阳(今江西九江)人,字士行(或作士衡),系陶渊明的曾祖父(据《晋书》、《宋书》)。初为县吏,渐升至郡守,后任荆州刺史,镇武昌。
陶侃也是武冈人民的“父母官”。曾在晋惠帝永康、永宁年间(292~302)任武冈县令。他励精图治,勤于政事和办学,为当地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其中一件是他亲自勘察地形,在今文庙修建学宫,并效孔子“杏坛讲学”遗风,在学宫前亲手栽植了两棵银杏树,意喻“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后来,陶侃因不堪穿顶头上司邵陵太守吕岳给他的小鞋,愤然辞官。334年(东晋咸和九年),陶侃告老还乡,途中病逝于樊溪。陶侃不仅忠顺勤谨,为官清廉,而且文采极佳。他“喜文辞,行文如流”,著有文集二卷行世,名篇有《祖国赋》、《逊位表》。
武冈人民没有忘记他,不但口碑载道,还将开发区的一条街命名为“陶侃路”。
李道纯(生卒无考),字元素,号清庵,自号莹蟾子,元武冈路(今武冈市)人。宋末元初著名道士,得白蟾子弟子王金蟾真传,为一代玄门宗匠和杰出的内丹大家。李道纯的学说以全真南宗为主,兼取北宗。他通老、易,达禅机,认为“人情多聚散,世道有兴衰,唯有真常在,古今无改移”。 李道纯居真州(今江苏省仪真县境内)长生观(升仙观),精研道义,广授门人,因在此撰名著《中和集》,故其居所又名中和庵至今。著有《中和集》、《太上升玄消灾护命经注》、《太上大通经注》、《无上赤文洞口真经注》、《太上老君说清净经注》、《全真集玄秘要》、《道德会元》、《三天易髓》、《周易尚占》等书,大都收入《道藏》,其门人又集其言论纂成《清庵莹蟾子语录》,为发展道教学说做出重大贡献。他又通诗文,不少作品也收入《道藏》。
曹一夔(生卒年月无考),字子韶,号双华,明武冈州文拳团(今安乐乡)人。明神宗万历二年(1574),被万历皇帝钦点为进士,召入京城,安排了一个相当于外交部工作人员的“行人”职务。其才干颇得皇上赏识,不久就先后被提拔为监察御史、浙江嘉湖兵备佥事、都察院副御史。监察御史是负责地方监察工作的官。在这个职位上,曹表现出了廉洁刚直的品质,精明强干的才能。一次,在巡视河北沧县时,看到一些地方官吏利用管理盐务税收的职权倒买倒卖食盐渔利,他发誓要对这些官吏予以痛击。但这些官吏不信曹一夔见到银子不眼红,就“好言”劝他捞一把银子再走。曹却仰天长笑,笑得贪官们都傻了眼。他绕开当地官吏,轻车简从地深入民间调查,掌握大量的证据后,向朝廷一一做了陈述揭发,并冒杀头的风险阐述了当时朝廷存在的8项弊政,拟就12条规定建议颁发地方执行。神宗皇帝对他非常赞赏,不仅加大力度惩治了贪官污吏,还颁布圣旨,要求各地严格按照曹拟出的12条规定除弊兴利。后来,他又巡视了四川、浙江等省,所到之处,都积极清理积案,洗雪冤狱,革除弊政,被百姓誉为清官。但曹也因此得罪权贵而最终受到小人陷害,被罢官回乡。曹看透了官场腐败,无意仕途,回到武冈后闭门读书,寄情山水,留下诗集《虚白堂集》传世,成为明代武冈诗坛大家。
郑维城(1592~1657),字浮远,明武冈州龙头团(今安乐乡玉龙村)人。性格豪爽,广交朋友,常与人摔跤、拳击遣兴。他身材魁梧,手力大,好读兵书,立志尚武。神宗万历年间中武科举人,不骄不躁,习武更勤。1622年(明天启二年)中武进士,殿试登武科状元,为武冈唯一的“状元公”。历官刘河游击、舟山参将、总兵、都督等职。明亡,他弃官为民,殁于1657年(清顺治十四年)。
潘应斗(生卒年月无考),字章辰,号素斋,明武冈州儒林乡(今邓元泰镇山岚铺村)人。思宗崇祯九年(1636)举人,十六年会试登进士,序列二甲,被誉为“不世之才”。任广东万州知州一年,政绩斐然,百姓感恩戴德,为他修建生祠。清兵南下,攻陷金陵,应斗离任。顺治四年(1647),桂王朱由榔被拥立于广东肇庆,改元永历,初授潘应斗监察御史,未应征,继改授吏部铨选司郎中加太常寺卿。时刘承允挟迁桂王于武冈,骄蹇跋扈,擅权乱政。应斗度大势已去,辞谢归乡,隐居威溪冲,躬耕自给,清苦度日,屡遭劫祸,幸以身免。清顺治年间,朝廷曾先后三次征他出山作官。他名节凛然,拒不从命。潘应斗性格刚介,好读书,古文词类欧、王,高清有法;诗格高浑,含蓄而意境深远。著有《允孚堂文集》、《允孚堂诗集》、《白石山史评》、《大来堂刺艺》、《武冈图经》、《云山别志》等书。清康熙二年(1663)总篡《武冈州志》,协篡《宝庆府志》。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