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溯源
沛人尚武挟意气
沛县是久负盛名的“武术之乡”,习武之风远古时已蔚然成风。
任何习俗都有它的历史地理根源。徐州扼南制北,沛县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各朝各代屡有战事,沛人习武一防兵乱二为强身参战。
两千年前,汉皇刘邦“提三尺剑”和他的布衣将相翦秦灭楚,建立汉朝。政权靠刀枪剑戟及武艺高强的将士来维护。公元前196年刘邦平英布,迂道回沛,悲歌《大风歌》,返回时,亦带走千余习武乡人,后,沛人习武日众。1977年5月,在栖山石塘南侧地下9米处发现1座汉墓,石棺内出土铁剑两把,画像上刻有对枪舞剑及杂技、武术的表演场面,还有许多佩剑扶弓之势,栩栩如生,可见当时民间武术已经很流行。刘邦、周勃、樊哙、王陵等在起兵之前就在此练武。两千年来,沛人习兵练武,英杰迭出,相沿成习,历久不衰。据《沛县志》记载,沛人“尚武挟意气”、“民喜佩剑以自卫”。
沛县原为肥腴之地,地肥田美。穷习文、富练武,练武者众多,看家护院,行侠仗义,游走江湖。自黄河夺泗入淮,沛地九次遭洪涝灾害,大水过后,赤地千里,民不聊生,出于生计,反对压迫,习武护家,武风日盛。元明时期,京杭大运河穿境而过,南北漕运出于安全,入境出境皆请沛人护镖,称“护镖”、“短镖”,高强武艺声名远播者方可胜此任。沛县东临微山湖,芦苇莽莽,大水汤汤,亦有“日出斗金”之说,明清案犯戴罪匿藏,数月不出,风声过后,隐姓埋名,开场授徒。
明末清初,名列顾炎武之后的反清复明的勇士阎尔梅,入幕史可法部。后,在山东举事,败后被捕,顺治十一年八月,阎越狱回沛。《沛县志》卷十三记载,明代阎尔梅,阎家集人,故大族。曾祖勇,有隐德,以庐墓三年,壬年“团练乡勇,新教勾缩腾达之法”逐使练武之风遍及城乡。乾隆《沛县志》卷记载:“沛以勇武为俗”。又记载:“自战乱以来,民喜佩剑以自卫,一旦与贼相遇,奋不顾身”。
沛地九次遭洪涝灾害,大水过后,各地流民涌入沛地,流民与沛地土著争抢土地,爆发湖团纷争,百年不息,曾国藩跑马划地,依然纷争不止,屡屡有械斗。新中国建立后渐渐平息,居民和睦共处。
■发展传承
沛县武林,代不乏贤
清末民初,民间武术极为广泛,是沛县近代武术活动的高峰期。各门各派,各立门户,授徒传艺。梅花拳李振亭、大洪拳张福顺、二洪拳田培祥、少林拳徐兴武、西阳掌丁修国等,独树风格,各为一体,开场教徒,各村都有习武之人。
沛县武术在历史上有众多贤才。各流派间为了显示武艺,曾在沛县多次举行比赛,邻近省、县武林高手均来参加,场面甚为热闹,影响很大,其中最壮观的一次是1923年举办的比武大会,历时7天,观众达15万人次,几百名著名拳师举石担、拿字石,耍样刀都得到观众的赞赏。1943年心意六合拳师李克俭,在日伪政府组织的比武大会上,与日本著名柔道师交手,打败了日本大力士,赢得了家乡人民的称赞。
沛县武术现存十二大门派,是全国大门派的主要聚集地,这十二大门派为:武当大洪拳、李派梅花拳、刘派梅花拳、宋氏少林拳、徐派少林拳、西阳掌拳、田派二洪拳、大洪拳、赵派大洪拳、形意八卦拳、孙氏太极拳。沛县传统武术包括基本功、套路、技击、功夫(指抗打力和杀伤力),这是沛县武术留给我们的丰厚馈赠,由一代又一代的先人们的心血凝结而成。
■艺术价值
传统套路
亟待保护
沛县是全国首批县级“武术之乡”,其武术带有浓厚的区域性和兼容性。沛县武术特色鲜明,大开大合,勇猛彪悍,推拨擒拿,巧中用力,内外兼修,刚中寓柔,柔中寓刚,既适于养生,复利于技击,讲究“踢、打、摔、拿;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动、静、起、落;站、立、转、折;轻、重、缓、快”。有内家拳和外家拳之分。内家拳以强筋骨、运气功、静以制动。外家拳以调呼吸、练百骸、进退敏捷,刚柔兼济为主。
沛县武术训练有道。沛县武术在训练时,先教一招一式一戟一戈的基本技术,戟戈既熟,然后教以连环,既熟既精,然后教以破法,全面训练和从难从严的要求,还注意根据不同体形和年龄条件,进行不同的训练,即因材施教的原则。
沛县武术承载中国传统的朴素哲学思想,刚柔相济、内外合一、动迅静定、虚实分明等都是矛盾的两个方面,是典型的辩证思想,是中国武术哲学思想的精华所在。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学习传统武术套路的人越来越少。现代国内赛事多以国家标准套路为标准,传统套路没有机会参加比赛,沛县传统武术套路濒临失传。传统套路的传授多为口传心授,在传授过程中,存在艺随人走的变数,许多独特拳械门派没有固定形式的图文资料。有些门派的代表人物特别是掌门人年老体弱,逐步退出武林,享有盛名的年轻武师青黄不接。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