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素(544年—606年8月31日),字处道。汉族,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隋朝权臣、诗人,杰出的军事家、统帅。 他出身北朝士族,北周时任车骑将军,曾参加平定北齐之役。他与杨坚(隋文帝)深相结纳。杨坚为帝,任杨素为御史大夫,后以行军元帅率水军东下攻陈。灭陈后,进爵为越国公,任内史令。杨广即位,拜司徒,改封楚国公。去世后谥曰景武。
杨素弘农杨氏之后,先祖世代为官,祖父杨暄,官至北魏辅国将军、谏议大夫。父亲杨敷,为北周汾州刺史。杨素小时候穷困失意,不拘小节,有远大的志向。时人都不理解他,只有他的堂叔祖、魏朝的尚书仆射杨宽认为他很不一般,常对子孙说:“处道不是一般的人,他日一定出类拔萃,无与伦比,不是你们赶得上的。”杨素后来和安定人牛弘志同道合,他们勤奋好学,研究探讨精心专诚,从不感到疲倦,因而很多方面都精通或者涉猎。
后与安定人牛弘(后任隋朝礼部、吏部尚书)同窗共读,知识渊博,在文学、书法上均有造诣,史书称其“研精不倦,多所通涉。善属文,工草隶,颇留意于风角。美须髯,有英杰之表”。当时北周大冢宰宇文护把持朝政,引其为中外记室,后转礼曹,加大都督。
公元572年(北周天和七年)三月,北周武帝宇文邕诛杀宇文护亲掌朝政,杨素因曾受到宇文护的重用,所以遭到株连。此时,杨素以其父杨敷死于北齐,但未受朝廷追封,便上表申诉。周武帝不理。杨素再三上表,周武帝大怒,下令杀杨素。
杨素高声地说:“我给无道的天子做事,死是应该的。”周武帝闻后,对杨素刮目相看,赦其无罪,并追赠其父为大将军,谥忠壮。拜杨素为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并逐渐对其有了好感。周武帝又令杨素起草诏书,素下笔成章,文词华丽,周武帝赞扬道:“好好努力,不愁日后没有荣华富贵。”而杨素却回答说:“臣只怕富贵来逼臣,臣却无心谋取富贵。”
公元575年(北周建德四年)七月,周武帝率军攻北齐,杨素请求率其父旧部为先锋,周武帝应允了他,并且赐给他一条竹鞭,说:“我正要驱使天下,所以把这件东西赐给你。”杨素跟随齐王宇文宪在河阴和齐人交战,因战功被封为清河县子,食邑五百户。同年授司城大夫。
公元576年(北周建德五年)十月,杨素再次随宇文宪攻北齐,克晋州(治白马城今山西临汾境)。宇文宪屯兵栖原,北齐帝高纬率诸军自晋阳(今山西太原)向晋州进发。宇文宪闻北齐军主力至,大惧,乘夜而逃,结果为北齐军追上,北周军多被击溃。杨素与骁将十余人尽力苦战,宇文宪方得以解围。此后,杨素更是屡立战功。北齐灭亡后,杨素加上开府,改封成安县公,邑千五百户,赐以粟帛、奴婢、杂畜。
公元577年(北周建德六年)十月,陈宣帝陈顼闻北周灭北齐,即乘机争夺淮北地区,遂派名将吴明彻率军北伐。吴明彻军至北周吕梁(今江苏徐州东南),击败徐州总管梁士彦,进围彭城(今江苏徐州)。
公元578年(北周建德七年)二月,杨素随上大将军王轨前去救援,最终大破陈军,俘主将吴明彻。杨素遂治东楚州事。其弟杨慎被封为义安侯。陈将樊毅筑城于泗口,杨素将其击走之,并将所筑之城全部毁坏。
公元578年(北周宣政元年)六月,周武帝去世,周宣帝继位。宣帝即位后,杨素袭父爵临贞县公,并以其弟杨约为安成公。
公元579年(北周大象元年),杨素随上柱国韦孝宽攻陈淮南(泛指今淮河以南地区),其中杨素率军攻克盱眙(今江苏盱眙东北)、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
公元580年(北周大象二年)五月十一日,北周宣帝宇文赟病死。周静帝宇文衍年幼,左丞相杨坚专政。杨素知杨坚甚得众心,且有称帝之意,遂主动投到杨坚门下,与其深自结纳。杨坚也知杨素之才,对其也非常器重,不久便以杨素为汴州刺史。
杨素在上任途中行至洛阳时,方知相州(治邺城)总管尉迟迥等举兵反杨坚。尉迟迥原为北周文帝宇文恭的外甥,位望素重,杨坚恐其有异图,遂以会葬宣帝为名,诏使其子尉迟敦召尉迟迥入朝;并以韦孝宽为相州总管赴邺(今河北临漳西南)取代尉迟迥。六月,尉迟迥恐杨坚专权对北周不利,公开起兵反对杨坚。荥州刺史宇文胄据武牢以应尉迟迥,使杨素无法前行。
七月十日,杨坚调发关中兵,令韦孝宽为行军元帅,杨素与郕公梁士彦、乐安公元谐、化政公宇文忻、濮阳公宇文述、武乡公崔弘度、陇西公李询等皆为行军总管,率军讨伐尉迟迥。旋拜大将军,领河内兵攻打宇文胄,破斩之。迁徐州总管,进位柱国,封清河郡公,邑二千户。其弟杨岳也被封为临贞公。
公元581年(北周大定元年)二月,大丞相杨坚受禅登基,改元开皇,是为隋文帝,并加杨素上柱国。并参与了隋朝法律的修定。
公元584 年(开皇四年),拜御史大夫。由于其妻郑氏是个悍妇,杨素一次与其吵架说了一句:“我如果当了天子,你一定不能作皇后。”。结果被其妻告发,杨素因此获罪,并被免官。此次经历,险些毁了杨素的前途。好在隋文帝一直准备灭亡陈朝,统一中国,杨素曾数次献伐陈之策,此次被免官后,杨素并没有闲著,再次献伐陈之策。
公元585年(开皇五年)十月,杨素任信州总管,经略长江上游,并赐钱百万、锦千段、马二百匹而遣之。
公元587年(开皇七年),杨素与尚书左仆射高颎、吴州总管贺若弼、光州刺史高劢、虢州刺史崔仲方等人献平陈之策。杨素在永安,(巴东郡,今重庆市奉节县东) 建造“五牙”(上起楼五层,高百余尺;左右前后置六拍竿,并高五十尺,容战士八百人)、“黄龙”等战船,加强水师,作灭陈准备。并故意在江中漂下造船废料,以威慑擅长水战的陈军。
公元588年(开皇八年)三月,隋文帝下诏,列举陈后主罪行又送玺书暴其罪恶20条,并将诏书在江南散发30万份,以争取人心。十月,杨坚在寿春(今安徽寿县)设淮南行台省,以晋王杨广为行台尚书令,主管灭陈之事。杨素与杨广、秦王杨俊并为行军元帅,高颎为晋王元帅长史,右仆射王韶为司马,集中水陆军五十一万八千人,统由杨广统帅,东至大海,西到巴、蜀,旌旗舟楫,横亘数千里。隋军自长江上游至下游分为8路攻陈,其中杨素指挥水军主力,出巴东郡,顺流东下,负责消灭长江及沿岸陈水陆军。十一月,杨坚至定城(今陕西华阴东)誓师,准备渡江的各路隋军进抵长江北岸,完成进攻准备。
十二月上旬,杨素按隋灭陈作战部署,首先率舟师自巴东郡东下三峡,在长江上游发起攻势作战。军至流头滩(又名虎头滩,今湖北宜昌西北),陈将戚昕率青龙战船百余艘、战士数千人坚守前方狼尾滩(今湖北宜昌西北长江中),以遏隋军。狼尾滩地势险峭,水流湍急,易守难攻,将领们都忧心忡忡。
杨素
杨素认为:“成败在此一举。如果我们白天乘船而下,他们就会看见我们,滩险水急,天制不由人力,那么我们就失去了有利的条件。”。于是决定采用水陆协同,分进合击的方针,乘夜突袭,将其击败。杨素率黄龙战船数千艘,利用夜暗,令将士衔枚开进,实施正面突破;令开府仪同三司王长袭率步兵由长江南岸攻击戚昕别栅;令大将军刘仁恩率甲骑自江陵(今属湖北)西进,沿长江北岸进击陈军白沙(今宜昌东)要点。隋军水陆配合,于次日拂晓,一举击败戚听所部。戚听逃走,部属全部被俘。杨素对俘虏不杀不辱,慰劳后全部释放。秋毫不犯,陈国人非常高兴。此战,杨素恰当选择进攻时机,以水军突袭与两岸步、骑兵协同攻击,速战速决,取得首战胜利,为灭陈战争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实行优待俘虏政策,有利于争取更多的陈军将士。
杨素率领水军继续东下,大小战船铺满了整了江面,旌旗盔甲在阳光下鲜艳耀眼。杨素端坐在平乘大船之上,容貌体魄雄健魁伟,陈国人望而生畏,都说:“清河公就是长江之神啊!”[4]
陈荆州刺史陈慧纪派南康内史吕忠肃率军屯守歧亭(今长江西陵峡口),在两岸岩石上凿孔,系三条铁索横截江面,阻遏隋军战船。为固守峡口,吕忠肃将自己私产全部捐出充军,所以陈军斗志颇高,防御也很严密。
公元589年(开皇九年)正月,杨素分兵一部与大将军刘仁恩军相配合,猛攻陈军岸上栅障营垒,吕忠肃率军据险抵抗,激战四十余次,隋军伤亡惨重,死五千余人。陈军尽割死者之鼻以邀功求赏,激起隋军愤怒,拚死力战,多次获胜。所俘陈军将士,杨素则全部释放。在隋军猛烈攻击下,吕忠肃被迫放弃营栅,连夜逃走。杨素令士卒毁掉栏江铁索,继续沿江而下。
吕忠肃退据荆门之延洲(今湖北枝江附近长江中),依恃荆门山险要地形,再次阻遏隋军。杨素派善于驾舟的巴延士卒一千人,乘“五牙”战舰4艘,用舰上拍竿击碎陈战船10余艘,俘二千余人,再次大破吕忠肃军,吕忠肃只身逃走。驻守江南岸安蜀城(今湖北宜都西北长江南岸)的陈信州刺史顾觉,也弃城逃走。屯守公安(今湖北公安西北)的陈慧纪见形势不利,烧掉储蓄,率军3万、战船千余艘,顺流东撤,企图入援建康(今南京市),被秦王杨俊军阻于汉口(今湖北汉水入长江之处)以西。巴陵以东,无敢守者。陈湘州刺史,岳阳王陈叔慎亦降于杨素。此战,杨素、刘仁恩以水军、步兵相配合,先击破陈军江岸据点,再以水军战船接舷战,大破敌军。隋大型战舰“五牙”及重型拍竿装备在作战中显示了威力。优俘政策对瓦解陈军、配合军事进攻,具有积极作用。至此,长江上游为隋军所控制,阻止了上游陈军的东援,保障了下游主力的渡江作战。
隋军在长江上游作战获胜后,杨素一面率主力沿江东下,与秦王杨俊会师于汉口(时下游隋军已攻占建康),一面派兵南下略地,扩大战果。二月初又派薛胄、刘仁恩率军进击湘州。隋军一举击败出城迎战的陈湘州助防遂兴侯陈正理和樊通军,薛胄等乘胜入城,俘陈叔慎。刘仁思军再破邬居业于横桥(今湖南常德),擒邬居业等。湘州等地的平定,为隋进军岭南准备了前进基地。
还军,杨素因战功卓著被进爵郢国公,邑三千户,真食长寿县千户。以其子杨玄感为仪同,杨玄奖为清河郡公。赐物万段,粟万石,加以金宝,又赐陈主妹及女妓十四人。杨素又上言:“乡里名叫‘胜母’,孝子曾子就不进去;叛逆之人王谊,以前曾分封于郢地,臣不想和他一样。”于是改封越国公。同年六月,拜纳言之职位;公元590年(开皇十年)七月,转内史令。[5]
江南自东晋以来,世家士族一直欺压寒门庶族。隋灭陈统一中国后,南方士族豪强因对隋实行的限制政策不满,便利用民间对隋欲移民关中流言的惊恐心理,乘机煽动叛乱。十年十一月,婺州(治今浙江金华)汪文进、越州(治今浙江绍兴)高智慧、苏州沈玄侩等均举兵反隋,自称天子,署置百官。蒋山(今南京钟山)李忮、乐安(今浙江仙居西)蔡道人、温州沈孝彻、泉州(治今福州)王国庆等,都自称大都督,起兵攻陷州县,反乱大抵遍及原陈属地。其规模大者数万人,小者数千人,互相呼应,残杀隋朝官吏。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式,隋文帝遂命杨素为行军总管率军平叛。
杨素率军由杨子津(今江苏扬州南)渡江,首先击破叛军朱莫问(自称南徐州刺史)于京口(今江苏镇江)。继而击败晋陵(今江苏常州)顾世兴,顾世兴率其都督鲍迁等再战,杨素击破之,俘鲍迁以下三千余人。又进击无锡叶略,平之。时沈玄侩、沈杰等等正围攻苏州,刺史皇甫绩屡战不利,杨素军赶到将其击败,沈玄侩逃至南沙人陆孟孙处,杨素进击陆孟孙于松江,大破之,生擒陆孟孙、沈玄侩。黟、歙叛军沈雪、沈能据栅自守,又攻拔之。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