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化工学院现有化学(含师范)、应用化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制药工程等五个本科专业,其中化学(师范类)为江苏省品牌专业,应用化学为省级品牌专业建设点。学院在籍本科生近900名。学院实行按院招生,大学前两年不分专业,学习通修课及基础课。二年级末,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社会需求,结合学院的教学条件,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选择上述专业。学院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本院各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已连续五年名列全校或同类院校的前列。
学院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108名,教师中60%以上具有高级职称,70%教师具有硕士以上学位。2000年以来,学院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多项(含国家重点项目2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750多篇。学院坚持“理工交融”的办学特色和“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求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学院高度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已连续四届获得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科技作品大赛奖,获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邀请赛”一个二等奖,五个三等奖。
学院现有物理化学和分析化学两个博士学位授权点,有三个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它们分别是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化学工程与技术(化学工程、化学工艺、生物化工、应用化学、工业催化)和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另有教育硕士、工程硕士和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等三个专业学位授权点。目前在籍博、硕士生近340名。学院设有省级重点实验室“环境材料与环境工程”。物理化学为国家重点学科培育点,同时也是省级重点学科。
化学教学实验中心是省级教学实验示范中心,拥有国内领先的实验条件、实验装备和管理模式,管理水平受到省内外同行专家的高度评价。实验中心已通过了国家计量认证,可为社会提供化学成份、结构分析以及材料性能测试等技术服务。学院资料室藏有中外图书、杂志3万余册,常年订阅中外期刊近300种,其中外文期刊50余种。拥有Elsvier、ChemicalAbstracts和ACS等国际学术界一流的大型数据库。
学院非常注重国际交流与合作,已与英国哈德斯费尔德大学(Huddersfield)等国外高等院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进行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并共同培养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
3.9 体育学院
体育学院设有六个专业教研室、四个公体教研室和运动人体科学研究所、体育教育训练研究所和民族传统体育研究所,系江苏省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中心、江苏省武术散打训练基地,并为中国康复医学学会康复体育保健专业委员会挂靠单位。
学院现有体育教育、社会体育和民族传统体育三个本科专业,其中体育教育专业为江苏省特色专业。学院培养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训练学、体育人文社会学、民族传统体育和课程与教学论(体育)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和体育教育、社会体育和民族传统体育本科生等中高级专门人才。现有全日制硕士研究生113人、本科生630人;教职工128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49人,博士后1人,博士8人,硕士27人,在读硕士4人;国际级裁判1人、国家级裁判9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3人,2人获曾宪梓师范教师奖,2人被评为全国优秀青年体育教师,12人次被评为江苏省普通高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和优秀体育教师。
2001年来,学院主持或主要参加国家和部省级课题20余项,厅局级课题50项,其他科研项目近50项;出版专著8部、教材40多部,发表论文50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140余篇;获全国、省及各类学会的各级优秀科研成果50余项。荣获'99全国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基本功大赛团体总分一等奖。2005年校田径队在全国第十届大学生田径锦标赛上荣获甲A组男、女团体第八名。
学校目前拥有运动场馆总面积为177783平方米,学生人均面积5.63平方米。其中风雨操场面积30625平方米,篮球场69片,排球场26片,网球场5片,综合健身区6片,羽毛球场3片,乒乓球房7间,面积3561平方米,体育馆5座,面积23255平方米,田径场8片,游泳池2个。
学院现有专业教学实验楼1幢,分设人体解剖学、人体生理学、体育保健学、运动生物化学和计算机5个实验室,配有实验用房22间,面积为2132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727台(套),总值300万元。院资料室面积84平方米,图书4226册,中外文期刊合订本5950本(194种)。
3.10 机械工程学院
机械工程学院办学历史始于1952年,已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工程应用技术人才。学院现拥有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与理论、车辆工程、材料加工工程四个硕士点,以及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开设5个本科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工业设计、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其中“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为江苏省特色专业建设点、校第一层次重点学科,“机械设计与理论”、“车辆工程”、“材料加工工程”为校第二层次重点学科。同时也是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机械工程专业本、专科段主考单位。目前全日制在籍学生一千二百人。
学院设有机械制造、机械电子、机械设计、车辆工程、材料工程、工业设计六个教科部和机械工程教学实验中心、工程训练教学中心。现有教职工130人,正高专业技术职务12人,副高专业技术职务30人,中级专业技术职务40人;专任教师65人,硕士生导师28人;江苏省“333工程和青蓝工程”培养对象4人,省、校跨世纪学科带头人3人,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6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教师1人;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历教师占专任教师队伍的75.38%,其中博士16人。
学院坚持以教学科研为中心,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学科和课程建设,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先后承担国家“86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国家科技攻关项目、“火炬"项目及省市科研项目40余项,多项科研成果获省(部)、市级奖励;共获得发明和实用专利60余项;出版专著、教材20余部,其中《先进制造技术》被列入国家“十五”规划类教材;年公开发表论文80余篇。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学院坚持以人为本,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大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近几年有二十多件学生课外科技作品参加了全国“挑战杯”竞赛、江苏省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江苏省数控大赛、江苏省创新制作大赛,并取得好成绩;毕业生就业率一直在学校名列前茅。
学院不断加强国际交流,先后选派多名教师赴美、日、德、澳、挪威等国家进修,与德国爱斯林根应用科技大学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互派学生到对方学习深造。学院充分发挥机械、汽车、材料等学科(专业)与江苏省重点发展支柱产业相对应的有利条件,成立了机电研究所、材料工程研究中心、博世柴油技术培训中心、多维新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机械电子设备工厂等科技开发和科研服务机构,努力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完成了多项科技成果和专利转化,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