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工程学院设有电子与通信工程系、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计算机公共课教学部、电工电子教学实验中心等4个系部(中心);有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自动化、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5个本科专业,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为校特色专业建设点。有计算机应用技术、信号与信息处理、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计算机软件与理论、管理科学与工程、课程与教学论(计算机教育)等6个硕士学位授予点和计算机技术工程硕士培养领域。信息科学学科群为学校重点建设的5个学科群之一。计算机应用技术、信号与信息处理、计算机软件与理论、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为校级重点学科。拥有《计算机应用基础》等校级精品课程5门。学院拥有省级示范教学实验中心建设点-电工电子教学实验中心及计算机中心、计算机信息工程研究中心等教学、研究机构。
学院现有教师94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46人。有博士生、硕士生导师30人,教师中有博士学位者19人,在读博士11人,硕士以上人员比例达65%。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全国师德先进个人1人,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江苏省高校教学名师1人,省“六大人才高峰”培养对象1人,省“333”工程培养对象2人,校级跨世纪学术带头人4人,省、校级优秀青年骨干教师10人。现有在籍全日制本科生近1400人,各类研究生140多人。
学院坚持以教学、科研为中心,重视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鼓励教师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和教学改革,近年来先后承担了国家“863”、“97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国家“火炬”计划及省市、校级科研项目,多次获得省市级科技奖励和教学成果奖励,每年公开发表科研论文160多篇。
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学院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深化教学改革,积极推进素质教育,逐步形成了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学生的基础理论扎实、知识面宽、创新能力强的特色。近几年,学生在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电子设计大赛、程序设计竞赛及江苏省举行的各类竞赛中获各类奖160(项)次,在正式刊物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每年近20篇。学院和国外有关大学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选拔优秀本科生出国攻读硕士学位,互派学者进行访问研究。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院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院设有土木工程(建筑工程、交通土建工程方向)、建筑学、工程管理、交通工程4个本科专业,拥有结构工程、岩土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3个工学硕士学位点和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点1个。在校全日制本科生1300多人,研究生100多人。设有朱敬文奖学金、可口可乐助学金、虹源助学金等奖助学基金。
学院坚持以教学、科研为中心,加强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深化教学改革,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和科研活动。学院现有校级重点学科3个,校级重点实验室3个,各类专业实验室9个,设有房地产研究所和岩土工程研究所,与校科技产业处共建工程设计研究院。在研科研项目100余项,年科研到帐经费400余万元。
学院拥有一支开拓进取、治学严谨的师资队伍。101名专任教师中,正、副教授40人,硕士生导师20多人,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4人、校学术带头人1人、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5人。学院聘请了20多位国内外知名学者、工程专家担任兼职教授。
在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先后选派学者访问美国、澳大利亚、意大利等国家,并接受澳大利亚、德国、日本等国专家来院考察和进行学术交流。
3.12 水利科学与工程学院
水利科学与工程学院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办学历史。现设置水利水电工程、农业水利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3个本科专业。拥有水利水电工程、农业水土工程2个博士学位授予点,水利水电工程、农业水土工程、水力学与河流动力学、水工结构工程、水文学及水资源等5个硕士学位授予点和水利工程领域专业硕士学位点。
学院拥有一支开拓进取精神强、学术造诣深的师资队伍。专业教师中,教授10人,副教授25人,博士生、硕士生导师22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人,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3人,江苏省青蓝工程学术带头人1人,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4人。此外,学院还聘请了50多位国内外知名学者、工程专家担任兼职教师。数十年来,学院已培养了研究生、本专科生26000余人。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近600人,在校博士、硕士研究生150余人。
学院坚持以教学科研为中心,加强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培养品德好、素质高、基础宽、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大力开展素质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强化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学生多次在国家级、省级竞赛中获奖。学院现有省级重点学科、省级重点实验室各1个,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为江苏省品牌专业,农业水利工程专业为江苏省品牌专业建设点,有省级优秀课程5门,拥有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基地18个。学院设有江苏机电排灌工程研究所和江苏水利工程研究所。近年来,新增各级科研课题300多项,其中国家“十五”重大技术装备研制计划项目、“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20余项。多项科研成果达到了国际先进、国内领先的水平,并获得江苏省和水利部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近20项。
学院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曾培养了越南留学生。先后派学者赴澳大利亚、美国、意大利、日本、英国、法国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进修或合作科研,接受美国、英国、俄罗斯、日本等国家的专家来院考察和进行学术交流。
学院所在的江阳路南校区环境幽雅,图书馆、体育场馆、实验室等教学设施完善。校区图书馆藏书近40万册。工程馆装备一批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学院学生除享受国家奖助学金、江苏省政府奖助学金、优秀学生奖学金外,社会各界人士还为学院学生设立了朱敬文奖助学金、刘毓藻水利科学技术奖学金、虹源奖助学金等。
3.13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由原扬州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的电气及自动化工程系、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教研室、水利科学与工程学院的水泵与水泵站教研室新组建而成。学院各专业数十年来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工程应用技术人才。
学院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教学科研并重,现有校级重点学科2个,省级优秀课程1门,校级精品课程2门。拥有电机与电器、流体机械及工程二个硕士点。开设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热能与动力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原名称为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4个本科专业。学院拥有比较先进的教学辅助设施,建有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各类专业实验室6个,以及25个教学科研实习基地。在籍全日制学生近1000人。
学院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教学水平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员工73人,其中专任教师59人,有教授5人、副教授20人,有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10人,教师中硕士以上人员比例达50%。有省“333”工程培养对象1人,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1人,校“新世纪人才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1人。
学院积极鼓励教师开展科学研究和教学改革,“十五”期间,先后承担了国家“863”课题、国家“97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国家“火炬”计划及省市、校级科研项目等30余项,获得省市级科技奖励和教学成果奖励近20项,年科研到帐经费150余万元。
学院注重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英国、加拿大、荷兰、日本等国外高校进行合作,互派学者进行访问研究,同时选派优秀本科毕业生出国攻读硕士学位。学院具有浓厚的科研和学术氛围,坚持学术报告制度,加强学术交流,经常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来院举办高层学术论坛,承办全国性学术会议。学院还发挥自身独特的专业优势,积极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学院以培养“实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为宗旨,实施“特色+特长”和“专业+专长”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中,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与操作技能的有机结合,强化外语、计算机和管理等能力的训练,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强精神。近几年,学生在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及江苏省举行的各类竞赛获各类奖项30余次,在正式刊物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每年近20篇。
学院重视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毕业生的就业率一直稳定在95%以上,部分专业的就业率达到了100%,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在北京、天津、上海以及省内南京、苏州、无锡、常州等大中城市就业,人才培养质量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
3.14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座落在扬州大学江阳路南校区,南邻古运河,校园风景秀丽,交通便捷。
学院设有环境科学、`给水排水工程、环境工程、农业资源与环境等4个全日制本科专业。现有教职工57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19人。现有普通全日制本科在校生660余人。
学院现有环境科学、市政工程、植物营养学、土壤学等硕士点4个,在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市政工程、植物营养与环境、土壤学等学科方向的研究力量雄厚,已形成自己的特色,在国内具有一定的影响。作为21世纪的热门学科,我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将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学院坚持以教学为中心、科研为支柱、学科建设为龙头的总体发展策略。按照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努力培养社会所需的环境保护、市政建设、农业资源开发与管理等领域的实用型人才。学院注重开展对外合作交流和研究,目前已与国内外诸多科研院所建立了广泛的人才培养和科研合作关系。近年来,先后选派高级访问学者赴美、德等多个国家和地区进修和合作研究。多次接待国内外知名学者来校进行学术交流。近3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项,争取各级各类科研经费近600万元。
学院下属有4个专业教研室和环境科学研究所、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在水和废水检测、空气品质检测方面通过国家计量认证。
学院具备较好的教学与科学研究条件,满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对外服务的要求。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