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院办学历史悠久、师资力量雄厚、科研实力强大,在国内同类院校中具有较大的影响。学院现设农学、作物遗传育种与应用生物技术、农村发展与信息技术3个系,设有农学、农村区域发展2个本科专业和农学(农业信息技术)1个专业方向。学院现有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二级学科博士点6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个、二级学科硕士点7个;专业硕士学位点1个;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江苏省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培育点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农业部创新工程中心2个以及各类研究机构8个;有国家级重点学科培育点1个、省级重点学科3个和校级重点学科4个,为中国作物学会栽培研究委员会挂靠单位。学院现有教职工78人,其中教授20人,副教授23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第一、二层次人选2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3人,专兼职博士生导师27人,专兼职硕士生导师66人。目前,在校生1148人,其中博士研究生62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185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108人,本科生531人,成教生261人,外国留学生1人。
学院一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传统,勇于改革创新,在教学科研、科技开发与社会服务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特色。目前,学院在研科研项目163项,其中“863”计划、“973”计划、“948”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国家级项目59项,总经费6215万元。近三年来,获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3项,育成作物新品种6个,申请国家专利8项。不少研究领域或方向的科技成果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或国际先进水平。
学院现有植物基础、作物学2个校级教学实验室,有扬州大学实验农牧场等校内实习场所和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等校外实习基地19个。与中科院遗传所、中国农科院等科研单位有着密切的科研合作关系,并与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德国、荷兰、香港等国家或地区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为加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学院在人才培养上实施“厚基础、宽口径、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能创新”的培养模式,积极推进本科生“导师制”、研究生“导生制”和研究生创新培养工程,在科研论文发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等方面居全国同类院校前列。近三年来,本科毕业生的考研录取率均保持在35%以上,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两年达100%。
农学院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为国家特别是江苏培养了大批高级农业专门人才,并获得了一大批推动农业科技与生产发展的重要成果,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取得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人才培养质量与办学水平居国内领先,享有较高的社会知名度。
热忱欢迎有志青年踊跃报考农学院。
3.16 园艺与植物保护学院
园艺与植物保护学院是2006年9月学校根据学科建设与发展需要组建而成的二级学院,其办学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902年张謇先生创办的通海农学堂。1971年原江苏农学院调整设立植物保护、果树、蔬菜专业,1982年在全国农业院校中最早将果树、蔬菜专业合并为园艺专业,1987年增设观赏园艺专业。学院现有植物保护、生态学、园艺、园林4个本科专业和植物保护(农用化学品工艺与营销)1个专业方向。
学院现有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博士点1个,植物保护和园艺一级学科硕士点2个,二级学科硕士点6个。拥有农业昆虫学、植物病理学、蔬菜学、果树学、农药学5个校级重点学科,有扬州大学水生蔬菜研究室省级研究机构1个,扬州大学应用昆虫研究室、扬州大学经济林研究所和风景园林设计与旅游规划研究所3个校级研究机构,及作物病虫监测研究中心、城市有害生物防治中心、农药研究所、银杏综合研究开发中心、园林花卉研究所5个院级研究机构,有植物保护、园艺与园林2个校级教学实验室,有实验农牧场、智能温室等校内实习场所及中国农科院校外实习基地20余个,是中国银杏研究会挂靠单位。
学院拥有一支职称、年龄、学历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有教职工71人,其中教授14人,副教授19人。博士生导师8人,硕士生导师49人(含校外)。目前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近1000人,成教生300多人,博、硕士研究生近300人、外国留学生数名。
学院一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传统,在教学、科研、科技开发与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具有鲜明的特色和优势。现有省级一类优秀课程2门(植物病理学、昆虫学),省级特色专业(植物保护)1个,校特色专业2个(园艺和园林)。“十五”以来,学院共承担国家973、国家科技攻关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科研项目18项,部省级科研项目31项,总经费达950多万元。不少研究领域或方向的科技成果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或国际先进水平。近年来共承担省级教改课题2项,校级教改课题6项,先后取得各级各类教学成果奖20多项。
学院一直注重对外交流与合作,与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农科院等科研单位有着密切的科研合作关系,并与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德国、荷兰、香港、斯洛文尼亚等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十一五”期间,学院将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教学与科研并重,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开展学术研究与学术交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努力把学院建设成为教学、科研、科技开发与社会服务协调发展的研究教学型学院,为把我校建设成为高水平大学作出更大的贡献。
3.17 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
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为江苏省“211工程”及重点高校建设点,设有动物科学、动物科学(动物营养)、水产养殖3个本科专业和专业方向,其中动物科学(含动物营养)专业为江苏省特色专业。设有动物遗传育种学、动物繁殖学、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动物生产学(特种经济动物饲养)、水产养殖学等教研室,以及动物营养与饲料工程技术中心、蜜蜂产品研究所、兔业工程研究所和扬大饲料厂、扬州大学实验蜂场、实验牧场等教学科研及成果转化基地。现拥有江苏省高校国家级重点学科培育点1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校级重点学科2个;畜牧学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草业科学、特种经济动物饲养二级学科博士点、硕士点各4个,农业推广专业学位(养殖领域)硕士点1个;江苏省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1个。在校博士、硕士研究生200多人,本科生500多人,并招收一定数量的国外留学生。学院现有教职工60人,其中教授11人、副高职称19人,博士生导师8人,硕士生导师24人;有6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有江苏省“青蓝工程”学术带头人,江苏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江苏省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等。
学院重视科研及技术服务工作,现主持国家“863”项目、国家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农业部重点项目、国际合作项目等课题50余项,在研项目总经费1000余万元。畜禽饲料、蜜蜂产品、扬州鹅等多项产品和成果在生产中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学院与英国、德国、日本、加拿大、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外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建立了广泛的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关系。
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学院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做出较大的贡献,向国家输送了大批应用型人才,所培养的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近二年,在就业形势较为严峻的情况下,我院毕业生就业率均稳定在98%以上。高质量的办学水平吸引了社会多方面的关注,跨国企业、海外人士、知名专家教授等纷纷在我院设立各种奖学金,奖励和资助品学兼优的学生。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