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婷:与北京奥运手牵手

家乡区县: 石家庄市长安区

在没有网球比赛的时候,周婷是石家庄第四中学校园里一名普通的体育老师;但是一到网球赛场上,她就“变身”成了一位威严的裁判。距北京奥运会只有150多天了,周婷说,她在热切地期待着,因为,到时候她就可以执法奥运网球比赛了——  因为去年年底的一封来自国家体育总局网球管理中心的邮件,周婷的生活发生了转变:从一名普通的中学体育老师变成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网球比赛的一名技术裁判员,也是我省唯一一位。

  与此同时,“奥运会网球裁判”的“头衔”也着实让周婷“火”了。“不少学生买了网球拍找到我,吵着要跟我学网球;甚至,还有一些学生看见我就特兴奋地说‘周老师,我是您的粉丝,给我签个名吧!’”高挑的个头儿、微卷的短发、干练的运动装扮、会说话的大眼睛、严谨的语言逻辑——初见周婷,记者便感印象深刻。而且,和周婷聊天是件很愉快的事儿,也许是因为运动员出身的她身上那种特有的直爽和利索劲儿。

  ◎能执裁北京奥运,她连叹“太幸运了”

  2007年12月24日,平安夜。对于周婷来说,这一天太有纪念意义了,因为,她收到了一封来自国家体育总局网球管理中心的邮件。“那是一封群发信,内容很简单,从头到尾也没几个字,就是祝贺我已经成为北京奥运会的网球比赛技术裁判,外加一份服装号码统计表。”虽然已经过去了两个多月,但是一说起那封来信她依旧兴奋不已。“看到邮件的第一眼,我就傻了,觉得那简直不是真的,实在是太让人激动了。直到又过了几天,奥运网球比赛裁判组长给我发来贺信,我好像才醒过来了。”她连说自己太幸运了,能在奥运会上执裁将是自己人生中最辉煌的经历。

  2006年3月,周婷在浏览中国网协官方网站时看到一则通知。通知中说将从全国拥有国家网球裁判员资格证的人中挑选优秀裁判进行培训,优胜者有机会入选北京奥运会的网球裁判。“北京奥运”这几个字一下子激起了周婷的兴奋点。

  兴奋地报名,周婷又“幸运”地被选中。

  2007年初,周婷到北京参加了短暂培训。这次培训从全国选出了200名优秀网球裁判候选人进入下一轮培训。周婷又一次被选中。

  2007年7月,周婷从200名候选人中脱颖而出,与其他79名入选者一起参加了英语培训。

  2007年9月、10月,周婷又分别参加了中国网球公开赛的裁判工作以及担任“好运北京”2008年北京奥运会网球测试赛的技术裁判。“其实,这两次比赛中,一方面,我们是在执裁运动员们的比赛,另一方面,通过比赛国际网联和国家体育总局也在‘执裁’我们这些裁判,确定最终入选者。”周婷风趣地说道。

  最终,周婷赢了,成了50人中的一位。“其实,对于结果怎样,当时我心里也没底。但是,在所有的比赛中我非常努力,我觉得把这个过程走圆满就好。”周婷揣测说,也许她就赢在了自信上。

  ◎一副网球拍改写了她的“体育人生”

  周婷说,她干什么事目的性并不是太强,但是一旦选择了,就会一直坚持下去,做到自己满意为止。对于网球,也是如此。其实,周婷一开始学的并不是网球,而是田径,还曾在省运会上夺得百米短跑第三名的成绩。

  周婷是土生土长的石家庄人,父母都是普通的国家干部,家里也没人从事体育行业。但是,受喜欢运动的父亲的影响,从小周婷就对运动情有独钟。从小学起,她就开始练短跑。1995年,她考取了河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在学校的专业依然是田径。

  也正是这次考上大学,让她的爱好从此转变。“记得第一次在电视上看到网球比赛时,我就爱上了它:当网球和球拍撞击发出的‘嘭’声,实在是好听极了;而且,运动员们穿的运动服、戴的网球帽又是那么漂亮。那时我就想,要是自己也能打网球,该多好。”讲着自己和网球的缘,周婷一副爱美“小女生”的模样。所以,当姑姑为了庆祝她考入大学而要送礼物时,她脱口而出:“网球拍!”

  果然,姑姑送了她一副600多元的网球拍,可是,面对心爱的拍子,她却迷惘了。“当时,我身边极少有人会打网球,而且,学校连网球场也没有。”于是,这副拍子一放就是一年多。然而,周婷却一直没有放下对网球的爱。没人切磋?自己买书研究;没地儿练习?到学校的网球墙去打……就是这么单纯的靠毅力和信念的坚持,周婷还真闯入了网球的大门。

  可随着对网球了解得越来越多,周婷有些失望了:当时自己已经20多岁了,早就错过了成为优秀运动员的黄金时期。怎么办?就此放弃?她不甘心。“于是,我就想到了学习网球裁判规则,以网球裁判员的身份重新站在网球比赛的现场。”周婷说,一下子自己好像找到了努力的方向。

  看专业书籍、学英语……几经努力,周婷最终考取了网球国家级裁判员资格。

  ◎“love fifteen”的故事

  “一位中学教师能够成为奥运技术裁判员,真是太不容易了。”在采访中,四中教育处副主任李钢这样感慨。的确,执裁网球比赛最重要的就是经验,而经验的获取就必须靠大量自由时间的投入和金钱的付出。所以,一般的网球裁判以大学教师、网球运动员居多,而鲜见中学教师的身影。

  1999年,大学毕业的周婷分配到石家庄市四中任教。在这个以体育运动为办学特色的学校中,周婷如鱼得水。“我一直觉得自己特别幸运:喜爱的事业就是自己赖以谋生的职业,而且,工作的团队很和谐,所以,我工作着也快乐着。”周婷说,是工作的大环境给了自己在奥运执裁这条路上走下去的勇气。她给记者讲了这样的事:奥运裁判的选拔,一些课她无法正常上,但每当她去请假时,学校领导都会欣然同意,为她“开绿灯”。尤其是武玉敏校长,曾公开表示要让全校师生支持她的工作,这让周婷很感动。

  为了克服自己的“软肋”,多积累比赛经验,近十年来,几乎每个寒暑假周婷都是在赛场上度过的。石家庄、保定、廊坊、北京、天津……她忙碌也收获着。

  而在一次次观赛和执裁中,周婷深深感到学好英语的重要性。她给记者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一次,她在看比赛时发现,裁判报分竟然说“love fifteen”。这让她很纳闷,这是什么意思呢?爱15?后来一查才知道,原来这里的“love”是网球比赛时“0”分的意思。“love fifteen”也就是0比15。

  为了给自己创造一个良好的英文环境,周婷没事儿就看英文原版电影,《成为简·奥斯汀》、《肖申克的救赎》是她的最爱。字幕上的英语有时她还会专门抄在本子上;有时,她在跟家人说话时,还特意地说一句中文,再翻译成英文。

  ◎挫折中,她更坚强

  提起第一次和网球裁判的亲密接触,周婷只淡淡地说,那是自己在大学时执裁的一次非正式的成人网球赛。而对于这十多年间所遇到的挫折,她却记忆犹新。

  第一次挫折发生在2002年,那是在廊坊举行的全省青少年网球锦标赛上,周婷担任主裁。

  因为一连比了好几天,疲惫、劳累,周婷的状态很不好。“因为当时运动员和裁判员同住在一个简易楼里,房间与房间之间靠木板来隔断,根本不隔音。结果,一天晚上,我就清清楚楚地听见隔壁的家长和孩子在议论我,说我是如何的不称职、如何犯低级的错误等。我当时一下就蒙了。在别人眼中我就是这种形象?以前是不是过分自信了?……那晚,我反思了很多。”第一次失败,给了周婷很大的打击,但让她明白了要更多地去学习、去观察。

  2005年9月,全国青少年(12、14岁组)网球排名赛总决赛在石家庄举行,周婷担任主裁。这次比赛被周婷誉为是自己“最失败、最刻骨铭心的挫折。”因为过度的疲劳和紧张,比赛时,她出现了几次执裁失误。结果,惹得双方家长、裁判当场就对她大喊大叫。比赛结束后,周婷想快步回裁判室,可家长们还追着她责问,“你有没有看清线?你怎么回事儿?……”好不容易到了裁判室,周婷大哭一场,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干网裁的料儿”。迷惘中,她拨通了父亲的电话。

  “父亲告诉我,不能因为一点失败,就抹煞自己的所有努力,就掉进沮丧的坑里爬不起来。”周婷说,父亲是她最信赖的人,总是在最“危难”的时候给她支持的力量。也正是亲人的支持让她一路走了过来。

  ◎迎战奥运,她很自信

  还有不到5个月的时间北京奥运会就开赛了。在赛场上,周婷主要做司线,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边裁。也许在许多人的印象中,司线很轻松,无非就是看球是否出界。其实不然。周婷告诉记者,司线要不停地来回跑动,有时一场比赛下来,累得人直不起腰。而且,由于网球比赛没有明确的时限,有时一场比赛要几个小时,因此不能按时吃饭的情况也很普遍。

  记者从北京奥组委的官方网站上得知,每场网球比赛共有16名技术人员在场服务:1名主裁,9名司线,6名球童(负责送球、拾球的工作人员)。北京奥运会网球比赛的时间是8月10日至17日,共有192场比赛,平均每天24场。“一般参与每天比赛的技术人员分成两组,轮换上场,也就是说,我们每天要执裁12场左右。而且,由于今年奥运会网球比赛将首次引入“鹰眼”(“即时回放系统” ),运动员们可以通过回放对裁判员的判罚挑刺,这就要求自己要严格、更准确。”周婷说,自己现在最大的任务就是踏实地学技术、练英语,期待在不久的奥运赛场上,不负众望,把裁判工作做好。

浅唱丶奈奈(2014-04-2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