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瑰宝之大悟高腔皮影戏_Sweethui

家乡区县: 孝感市大悟县

据史书记载,皮影戏始于战国,兴于汉朝,盛于宋代,元代时期传至西亚和欧洲,是中国汉族民间的一门古老传统艺术,皮影戏又称“影子戏”、“灯影戏”、“土影戏”,有的地区叫“皮猴戏”、“纸影戏”等,是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版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戏剧。简单说来,就是“扯一块白布便是舞台,尺把长的小人在幕后表演”。

你可不要小看这“幕后的小人”,据皮影艺人师傅介绍,制作皮影过程相当复杂,马虎不得,将制作皮子的兽皮、纸板经过泡制、刮薄、磨平后,才能将各种人物的图谱绘制在上面,再用各种型号的刀具雕刻,涂抹上颜色。雕刻分为阳刻和阴刻,一般都用阳刻。绘画、染色也是有讲究的,女性发饰及衣饰多以花、草、云、凤等纹样为图案;男性则采用龙、虎、水、云等纹样为图案。制成的皮影高的可达55厘米,低的有10厘米左右。

有史料记载,皮影戏最早诞生于两千年前的西汉,成熟于唐宋,极盛于清代。在封建皇宫里有严格规制,“皇娘、妃子”是不能被平民看见的,为了让她们也能看戏,皇上下诏在舞台前挂一道纱幕,可是她们又看不清戏子,于是聪明的戏子就发明了在幕后操纵表演的影子人,俗称“影子戏”。

相传,大唐睿宗李旦爱好戏曲,每日扮演丑角,在御戏班里尽情戏耍,有一次回宫后十分高兴地对正宫娘娘胡凤姣说:“可惜你是女流之辈,不能上台唱戏,如果你能上台与朕一同唱戏该多好啊!”胡娘娘博学多才,听皇上这样一说,倒启发了她的文娱兴趣,便在后宫安排宫娥、彩女用厚纸剪成各种人形,有皇帝、大臣、军卒、农民等等,把肢体用线连上,四肢活动自如,再用白布做成幕布,幕内点上灯光。胡娘娘在里面唱,宫娥、太监在外面看,与唱大戏一般。因隔着幕布,既不失娘娘的体面,又能娱乐,皆大欢喜。唐王李旦一见无比高兴,连声夸奖:“真聪明也!”于是赋诗一首:“自从盘古到今秋,唐王爱戏宫中游,三宫六院剪纸马,留传世人解忧愁。”

“皮影戏”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全国各地都有,在影子制作和表演上具有趋同性,但在唱腔艺术上却不尽相同。大悟高腔皮影戏的唱腔不同于平原地区的皮影戏,它不是采用各种曲艺和地方戏的唱腔来演唱,它的唱腔既有北方戏曲的粗犷豪放之情,又有大悟本地山歌的广阔昂扬之势,因此称之为“高腔皮影戏”。大悟高腔皮影戏,流行于大悟县及其周边地区,尤以广水、红安和河南省南部的罗山、光山、新县等地最为盛。因有唢呐伴奏、本土音乐唱腔而区别于他乡皮影,大悟高腔皮影戏具有独特鲜明的艺术特色。该皮影戏以历史小说为蓝本,以独具韵味的方言为唱段,常常是一搭台就唱半个月,这湾唱罢那湾接。

大悟高腔皮影戏,婉如仰天长啸的一支喇叭花,萦绕在层峦叠嶂的山巅,回荡在山沟村湾之间,扎根于大悟民间沃土之中。在日常生产生活中,戏迷们常常即兴填词,把唱皮影戏作为一种生活乐趣。大悟高腔皮影戏的表演极富于“上天入地,放宝擒妖”的夸张手段,因此它的剧目既有传统的历史剧,更有神话剧和武侠剧。大悟高腔皮影戏保留了大悟北路子花鼓戏古老的“人声接腔”形式,在唱段中的四句唱腔的转换上,形成为“上韵、下韵、半韵、下韵”的音乐结构,在长段唱词中可采取“半韵、下韵”反复的唱法。在情绪转换的地方,可加进一句“上韵”,可起到情绪转换和突出的效果。在人物下场时,有一单句带结束感的唱腔,称为“放溜”。演唱时,各式唱词中有时也任意加进各种衬词或衬字,这是唱者为了演唱上口、方便灵活,使听者感觉亲切、通俗易懂。在唱腔效果上,老生唱得文雅、庄重;小生唱得清亮、雅气;青衣、花旦唱得纤细、甜美;老旦唱得苍劲、慈爱;净角唱得浑厚、鲁莽;丑角唱得油腔滑调;仙人唱得虚幻、飘渺。

大悟高腔皮影戏是一朵璀璨的智慧之花,凝聚了老一辈大悟人民的智慧;大悟高腔皮影戏是一笔无形的财富,组成了灿烂的大悟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她焕发光彩,如今她依然耀眼夺目!

(欢迎访问我的个人主页,微博:行走在云淡风轻,新浪博客:Sweethui,梧桐子家乡专题

Sweethui(2014-04-2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