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服饰穿着风俗

家乡区县: 安徽省金寨县

清末至民国初年,境内劳动男子夏季穿短襟褂,钉5~7对布扣,也穿汗褡(背心),下穿粗腰宽筒的长裤、短裤。冬穿棉袄、棉裤、套裤(无裤裆的棉裤)。常年用腰带系腰,用以擦汗或紧身,用布条裹腿以利上山。妇女穿齐膝的长褂或褂子,均为偏右大襟,宽筒长裤。褂裤边沿滚边绣花。四季都扎腿带、系围裙。
富人士儒内穿短衫,外穿长衫,有的外套马褂。眷属冬穿旗袍,夏穿短袖长衫或短衫罗裙。30~40年代,政界和师生多穿中山装、学生装。抗日战争期间,穿长衫的减少,仍为便衣服式,但大中学生流行军装服式,男女式样相同。50年代,一般群众多穿中装,但工作人员则男穿中山装制服,女穿列宁装,后逐渐普及。“文化大革命”中,“红卫兵”兴起黄军装热。80年代,部份中青年开始穿西装、滑雪衫、羽绒服、夹克、击剑服、猎人装、牛仔裤、连衣裙、蝙蝠衫等,花色款式多彩多样。

帽子 民国时期,男子冬天戴瓜皮帽、毡帽、猴头帽,夏戴十八圈粗草帽、小斗笠、凉帽篷子。老年妇女戴绉纱或丝包头、帽夹子。儿童戴莲花帽、虎头帽。富户戴皮帽、风帽、礼帽、细草帽。50~60年代,干部、学生戴人民帽、八角帽、前进帽、棉军帽。“文化大革命”期间以黄军帽为时髦。80年代,帽式繁多,青年、儿童戴太阳帽、旅游帽,成年人戴各式呢帽或毛线织的风帽,妇女和姑娘多用各式围领、围巾。

发型 清末,男子蓄发梳辫,劳动者辫子盘在头上。民国时期多为光头、平头、分头或后梳,成年妇女梳头挽髻,姑娘梳辫子。民国22年以后,麻埠等集镇理发匠使用推剪,公教人员及学生多为分头、平头或后梳。青年妇女开始剪发,称“二刀毛子”。抗日战争期间,金家寨、麻埠、流波等集镇居民受外来人的影响,中青年男子中有“飞机头”,妇女有烫发的(火烫)。后来,农村理发匠也开始使用推剪,农村青年留发的增多,剃光头的减少。小儿则多在前脑门蓄一块毛发保护脑门,称“粪撮子”。有的家长疼爱小孩,怕男孩生灾害病,祈求健康长大,将孩子蓄发到12岁,有的在孩子后脑勺下留一小块毛发,还有剃半个头的叫“喜鹊头”。50年代以后,上述小儿发式在农村中仍有存在,同时已部分改为平头、学生头。70年代,城镇中青年妇女有烫发的,为电烫、化学烫,少数男青年也开始烫发。

首饰 民国年间,少儿戴银项圈、银锁。妇女戴头簪、手环、手镯等首饰,贫户为银、铜制品,富户为金、银、玉质,同时头上常戴绒花、绢花或鲜花。富户男子带金戒指,50年代起中断。80年代,有的女青年戴耳环、项链,有些个体男女经商户戴有金戒指。

鞋袜 清末民国以来,县人习惯穿手工做的圆口的白底黑帮布鞋,妇女常穿绣花鞋。贫困劳动者多穿草鞋,冬天用布包脚穿龙头草鞋,雨天穿木屐。经济条件好的人家,冬穿衬有鹅绒或棉絮的棉鞋,雨天穿胶鞋。30年代起,市场销售球鞋,首先在学生中流行。后来,富有者穿皮鞋。50~60年代,开始流行劳保鞋及解放式球鞋。此后随着制鞋工业的发展,有塑料、人造革、牛皮、猪皮制作的凉鞋、短统和高统皮鞋,草鞋亦为塑料、人造革凉鞋所取代。80年代,青少年女子流行穿高跟鞋,少数开始穿长统皮靴。
县人过去多穿土布缝制的布袜,并在袜底上绣花。40~50年代,穿土纱袜、线纱袜。70年代起流行穿锦纶丝袜,历来手工制作布底袜并绣上花的习俗随之改变。80年代,县城女青年有的穿长筒丝光袜。
民国时期,雨天劳动者赤脚或穿木屐,少数人穿油布钉鞋、胶鞋。50年代,普及油布钉鞋。70年代,开始普及元宝口胶鞋。80年代,流行半统胶鞋。

小七(2014-04-2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