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伯即吴太伯。
泰伯 ,一作太伯,春秋吴国第一代君主。姓姬,吴氏,名泰伯,商末岐山(在今陕西)周部落首领古公亶父(即周太王)长子。太王欲传位季历及其子昌(即周文王),太伯乃与仲雍让位三弟季历而出逃至荆蛮号勾吴。
吴太伯被后世奉为东吴文化的宗祖。吴人认为泰伯“志异征诛三让两家天下,功同开辟广杯万古江南。”司马迁则认为地处长江下游江南的“吴”是所有诸侯国中资历最深的西周姬姓同姓国,在所有世家中排第一。
《史记·泰伯世家》中,记载了春秋时吴国王室的起源及其世系:吴泰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历之兄也。季历贤,而有圣子昌,太王欲立季历以及昌,于是泰伯、仲雍二人乃奔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可用,以避季历。季历果立,是为王季,而昌为文王。太伯之奔荆蛮,自号勾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余家。
吴太伯是周太王古公亶(音"胆")父的儿子,他还有一个弟弟仲雍和一个同父异母弟季历。季历和他的儿子昌都素有贤名,季历母亲为太姒,是商朝贵族之女,周太王因此有立季历为储的想法。后来季历继位做了周季王,他的儿子昌就是周文王姬昌。太伯在荆自称“句吴”。到了周武王姬发灭了商后,就叫人找到了仲雍的后人(泰伯无子)周章,正式册封周章为虞侯。
泰伯把周朝王位让给他的三弟,后携二弟一路向东,泰伯的高风亮节感动了荆蛮,“荆蛮义之,从而归之者千余家。”于是,太伯在太湖流域重建国家,国号依旧叫“句吴”,并在今无锡梅里(现名梅村乡)营建早期城市,作为都城。泰伯奔吴,给落后的江东地区带去了中原文明的种子。而泰伯、仲雍在新的生存环境中,不畏艰辛、勇于开拓,数年之间,人民殷富,终于在东南地区牢固地站稳了脚根。为后世强大的吴国打下了基础。这位品德高尚的开拓者去世后,就葬在他东迁的最后落脚点也即他在东南重新开拓新天地的据点一一梅里平墟。至今,无锡市东三十里的鸿山(也叫东皇山、梅里山)仍有这位开拓者的墓庐,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墓用青色的大理石砌成,’高2米余,直径3米多;墓顶填以黄土,常年绿草如茵。墓碑是四方形,正面刻着“泰伯墓”三个古朴典雅的篆书大字。墓前矗立着两根高大雄伟的华表,华表上雕刻着威武勇猛的雄狮。墓前建有供祭祀用的享堂,建于公元18t8年。享堂门旁石上镂刻有齐彦槐书写的一副对联,概述、歌颂了太伯的最大功德,其文是:志异征诛三让两家天下,功同开辟广杯万古江南。
我的能力秀:http://abc.wm23.com/xiaociling
新浪微博:http://weibo.com/xiaociling?from=profile&wvr=5&loc=infdomain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