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民俗概述

家乡区县: 江苏省铜山区

历史文化名城徐州,传统民俗渊远流长。唐尧时期,黄帝八世孙彭祖受封于大彭国(即今徐州市),彭祖擅烹饪,因精于炼气养生而成为中国长寿者的象征。故徐州食俗至今仍或多或少存有彭祖养生保健习俗的遗风。每逢喜庆之日,"姬子彭年,苏才郭福",现仍是徐州人崇尚的楹联。
从历史上看,徐州一带民间风俗曾大体经历过一个由柔变刚、刚柔相济的历程。秦代以前,"淮海间,其气宽舒,禀性安徐,故曰徐。徐,舒也。"(《尔雅》)。"徐方,邹鲁旧国,尤有儒风"(《通典》)。秦汉以后,"风俗劲悍,有霸王之遗风"(《图经》),"西楚剽轻,易发怒"(《史记.货殖传》)。"沛楚之民,急疾颛己"(《汉书.地理志》)。"考其旧俗,人颇鸷悍轻剽,其士子则侠任节气,好尚宾游。盖楚之风焉。"(《隋书.地理志》)。宋代徐州知州苏轼在其《上神宗皇帝书》载:"其民皆长大,胆力绝人","汉高祖沛人也,项羽宿迁人也,刘裕彭城人也,朱全忠砀山人也,皆在今徐州数百里间耳,其人以此自负,凶桀之气,积以成俗。"
明代中叶以后,徐州人的生产生活习俗渐有变化。"郡为舟车会通,颇称津要。往往趋商贩而薄耕桑。"(明正统三年《彭城志》)。直至清末民初依然。民国15年《铜山县志》载:"其民谨愿,鲜机诈,务农尚俭,无豪商大贾。居处服用率朴素,妇人无文绣金翠之饰,近乃稍趋华靡,士大夫质直,重然诺,耻标榜奔竟。文多贞节,士族家未嫁者足不出户。婚姻以门户相结,不贵仪物。丧大小殓殡相葬,一依通礼。"
从地理位置和现境域走向来看,徐州民间风俗习惯,既有与苏、鲁、豫、皖接壤地区大同之处,又有境内从西到东的小异之别。俗话说"百里不同俗,十里改规矩"。"祭灶"俗称"官三民四",徐州城中不论官民,均在二十三日,徐州城东,直到新沂,祭灶均在二十四日。
正月十五赏灯,徐州城中点灯、放炮竹、点"滴溜金儿"。往东至古邳、邳县一带,鞭炮和灯少了,多出了"抛扫帚"火把的游戏。再往东至新沂一带,活动方式与邳县略同,但玩火把的时间,却是在二月初二日。
食俗方面,徐州西部以烙馍、龟打、窝头、花卷等面食为主,北部临近山东的乡镇和整个徐州东部,主食则以煎饼(以原粮磨成糊状,摊在鏊子上烙成)、烙馍为主。
娶亲之日,徐州一带女方必须在中午12时前到达男家,但丰县西北数乡、新沂东南部数乡,女方到达男家的时间则必须在日落之后。
遇旱求雨,徐州西部到龙王庙烧香、抬龙王像游街求祈,认为"龙王一张嘴,遍地都是水"。往东至邳县,求龙王以外,又加上了求渊德公的内容。再往东至新沂,求龙王仅是第一步,随着旱情的加重,依次再求渊德公,求关圣帝君和地藏王菩萨。
二月初二龙抬头日,徐州城中祭福神(土地老爷),爆米花、炒糖豆表示惊蜇打雷。用柴木灰圈仓,仓中放铜元,以祈富贵,并用敲床桄、照烛光的方式诅咒毒虫。邳县一带,用草木灰圈仓,仓中埋五谷杂粮,祈五谷丰登,炒米花、糖豆表示炒死害虫。再往东至新沂一带,草木灰圈的仓中放炒熟了的杂粮,引鸟雀来啄食,名为"吃虫",以为可以使农作物免遭虫害。

Another(2014-04-2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