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寸唢呐拿在手,五音六律里边有。婚丧嫁娶没有我,无声无息蛮难过。”这是在于都唢呐手中传遍了的顺口溜。在于都人民的心中唢呐是他们引以自豪的一项绝技。在于都过百万的客家人中凡是上了年纪的大叔大伯都会唢呐技术。每每到了心潮澎湃之时,他们都会来上一小段唢呐曲调。这些唢呐啊吹彻了我的整个童年。
在于都,不管是过什么节日,于都人民都习惯了唢呐的吹奏。婚丧嫁娶啊这样的日子更是唢呐没有理由地必要登场之时。如今,《公婆调》咿咿呀呀的音律依旧还能在朗朗上口。
于都客家唢呐历史悠久,是客家先民南迁传入赣南的。早在1600多年前就盛行于民间的唢呐曲牌众多,仅传统曲牌就有280多个;在唢呐手数量上,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于都全县有1000多名。1993年,于都县被江西省文化厅授予“唢呐艺术之乡”。在我那小小的于都县中啊就有各种身怀绝技的艺人。我亲眼看到的就有个用鼻子同时吹三个唢呐的于都唢呐艺人呢!
唢呐为簧管乐器,由哨、气牌、芯子、柏木构成,形体大小不一,常用的有8孔,发音响亮、雄厚。要说起于都唢呐的种类那可是说上个三天三夜都说不完呢!不过,大慨地分还是可以分为四种的,它们分别是:木管唢呐、铜管唢呐、铝管唢呐和锡管唢呐。木管的唢呐音质柔和、铜管的音质响亮,如今,用得最多的是铝管和锡管唢呐。于都客家唢呐分为大、中、小以及“辣子”4种。小唢呐欢快、优雅;中唢呐高亢、激昂;大唢呐粗犷、气派;“辣子”音高、尖细,吹奏时很费力。现在,用得最多的是小唢呐和中唢呐两种。
假如你认为于都唢呐只在婚丧嫁娶中吹奏那你就错了。于都唢呐不仅流行于民间,而且在赣州东河戏、采茶戏的舞台上也得到充分发挥。记忆中总有那么一幕:台下数不清的黑压压的观众被台上演员幽默诙谐兼精湛的演译带进了采茶戏中,突然,戏中女演员指着台下一女童阿谀奉承地对男演员说:“哎呀,董大公子啊,你看,那小娘子长得多标志啊!咱们就抢她回去当少奶奶吧!”这时,所有的灯光、观众都聚焦着我,而我也在唢呐声中美滋滋地得意中……。
于都客家唢呐讲究“鼓板分明,粗细结合,高昂悠扬,音响协调”。它分为喜调和悲调,喜调轻快、欢乐,时而激昂嘹亮,响遏行云,时而饱满圆润,和谐悦耳;悲调深沉、低吟,如泣如诉。在唢呐演译中于都人民往往为了加强音乐效果和气派,常常配以扁鼓、小钹、马锣。吹奏以齐奏、对奏、吹打并重,甚至几十支、一百多支唢呐合奏等形式。吹奏人员可坐可站可行,举动轻便灵活,不受时间和场所的限制。当然,在不同的场合下唢呐的曲调也有不同,一般有《将军下马》《下山虎》《百凤朝阳》等热烈欢快的曲调。坐吹用《十堂花》《扬州调》《洞房》等曲调;对吹一般用民间小调《公婆调》《斑鸠调》等。
于都客家唢呐基础极为深厚,相传,早在1600多年前就在赣南民间流传甚广。唢呐应用广泛,人们嫁娶、丧葬、庆寿、庙会、乔迁、开张剪彩、参军以及接送贵客都喜欢请唢呐手吹上一番。直到如今,即使是人们生活质量提高了,人民有了自个的小钱了,但是啊,各家乔迁的时候还是会请唢呐手来上那么一段。对于客家人民来说,这唢呐声就相当于幸福来敲门之前的前奏、天籁声。客家人民就是在唢呐声中一步又一步地渐渐迈向美好生活……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