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庆文化
作为一个多民族聚居地,百色各民族有着丰富的节庆文化,市委、市政府以大型节庆活动为载体,积极组织协调,在人、才、物上大力支持,参与各县(区)民族文化品牌的打造,协助各县(区)分别开展了田林壮剧艺术节、田阳布洛陀旅游文化节、凌云茶文化节、平果“壮乡天籁”歌圩音乐节、隆林苗族跳坡节、那坡黑衣壮文化艺术节、西林句町文化艺术节、乐业映山红摄影艺术节等固定的大型节庆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成为具有较大影响的文化品牌,在全区、全国都产生了良好影响。
此外,以活跃城乡广大人民群众文化生活为目标,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一是定期举办全市文艺汇演。汇演期间,全市12个县(区)和市直文艺团体通过在各自辖区开展节目筛选、预演等活动,为广大群众演出,极大地丰富了城乡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二是开展“和谐文化服务行——千团万场”群众文化活动。仅2010年,全市就组建800多个县、乡、村和城镇社区基层业余文艺演出团体,业余演员13200多人,整个活动以“崇尚健康生活,建设和谐社会”为主题进行业余文艺演出,形成“周周演、月月比、季季赛、年年奖”的浓厚文化活动氛围。
百色红色文化
粤东会馆,由广东商人集资兴建,始建于清朝康熙59年(1721年),后多次重修。凡粤商来到百色,都喜欢到粤东会馆投宿、聚会、洽谈生意等。 粤东会馆,是一座砖木结构的古建筑,具有南方古建筑的艺术传统和风格。位于百色市解放步行街,整个建筑占地面积2331平方米,建筑面积2661平方米。
会馆座西向东,以前、中、后三大殿宇为主轴,两侧配以相对称的四进厢房和庑(音:wu)廊,构成“日”字形封闭式独立建筑群。殿宇庑廊,布局严谨,庭院通道,铺设红色阶砖和长方形条石,殿堂廊下,全为是实木大圆柱或花岗岩方形石柱支撑。中间主体建筑三大殿宇的内山墙上现今还完整保存着十分精美的水墨壁画。可以说,整个建筑就是一件文化教育艺术精品。
1929年12月11日,邓小平同志成功发动发百色起义,同时,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在百色成立。设司令部和政治部。司令部所属的参谋处、经理处、副官处、军医处等就在粤东会馆办公。邓小平、张云逸的办公室和住室摆设十分俭朴,每人一张办公桌和一张床铺,坐着床铺办公。他们的床铺也是由松木板和长条凳搭建而成的,他们和其他指站员穿一样的衣服,盖一样的铺盖,吃一样的饭菜,为全军树立了艰苦奋斗的良好风范。
民间艺术品绣球
百色市靖西县,靖西绣球为纯手工制作,做工十分精细,多以红、黄、绿三色做底及面料。绣球的整体大多为12瓣,每瓣皆绣上各式吉祥图案,除中间四瓣选材不拘外,其余则有着“上四瓣必挑飞禽,下四瓣须为走兽”之说。其中采用复线刺绣的方法“堆绣绣球”,图形更为精美,图案极其复杂,所勾勒出的图案栩栩如生,极富立体感,如鲜活之物欲喷薄而出,是绣球中的极品。靖西县新靖镇旧州街被人们成为“绣球街”,其绣球结构独特、选料考究,全部都以手工精工制作,小巧玲珑而色彩鲜艳,被人们称为“广西绣球之上品”。 漫步街中,500余户人家几乎家家生产绣球,现在已经成为了旧州人一条致富新路。旧州街也因为绣球而被列入全区首批文化产业基地,被文化部评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称号。
田阳布罗陀文化
田阳敢壮山布洛陀文化旅游区位于田阳县百育镇六联村那贯屯,距县城8公里。
敢壮是壮语,敢是指岩洞,壮是指洞穴,敢壮山意为有岩洞和洞穴的山。敢壮山是传说中布洛陀居住的地方。去年,经过自治区和国家有关专家学者反复考察论证、论定,布洛陀是珠江流域原住民族的人文始祖。
敢壮山是纪念珠江流域原住民族人文始祖布洛陀的圣地,是展示以布洛陀文化为核心的壮族原生态文化的基地,是探索珠江流域文明起源的园地。敢壮山上有布洛陀、姆六甲居住的岩洞姆娘岩,布洛陀守护神居住的岩洞将军洞,布洛陀为一对恋人点化而成的鸳鸯泉等多处遗址及通天洞、连理树等奇观异景。
敢壮山是重要的革命纪念地之一,1927年韦拨群、黄治峰等领导的“二都暴动”就在敢壮山下举行。
敢壮山还是广西最早、规模最大的歌圩,每年农历三月初七至初九,都有来自周边百色、田东、巴马、东兰、凌云、德保等县十多万群众汇集这里,祭祀布洛陀。目前,敢壮山布洛陀文化旅游已被列为百色市极品旅游资源。
那坡黑衣壮文化
吞力屯位于那坡县城北部山区,距县城14公里,居住着57户,370人,全屯均为黑衣壮。 黑衣壮人心地善良、热情好客、勤劳朴实。“有客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不管是否相识,总会热情邀请到家中做客。他们生性浪漫,生活丰富多彩,男女老少都能歌善舞。劳动时唱歌、恋爱时唱歌、逢年过节也唱歌,有客人宋更用山歌迎客,他们用歌声寄寓生活理想,用歌声传涌独特的民族精神。
在黑衣壮山寨还有很多古朴多姿的民间舞蹈,村里的长辈过生日,全屯男女老少唱着祝寿歌,跳起祝寿舞;在喜庆的日子里他们就跳贺对舞,劳作之余跳欢乐舞。
黑衣壮山寨里,家家产户都有织布机,在晒台上晾晒着用蓝靛染制的黑布,全屯散发着清郁的蓝靛香味。黑衣壮男女老少皆着用蓝靛染的黑布手工缝制的服饰。黑衣壮的蓝靛染织工艺,是中华民族仍是全人类的文化遗产。
靖西壮族木偶戏
靖西壮族木偶戏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南宋年间,因其唱腔都带有“呀啊嗨”,故也被人们形象的称为“呀嗨戏”。其脸谱的主要材质是银木或柚木,经过精心雕塑后用褐石作脸的肉色,根据戏中人物的特征和要求,用墨汁描绘五官,忠奸分明,男女老少各有特征。木偶戏的音乐曲调有平板调、彩花调、喜调、哭调等。伴奏乐器主要以马骨胡或清胡,小三弦、秦琴、唢呐及木叶等,打击乐器有锣、钗、鼓等。其唱词的语言多用壮族民间诗韵格律,属板腔板体和联曲体结合形式,演唱时多用帮腔来烘托气氛。戏目大都取材于古典小说《封神演义》、《隋唐演义》、《杨家将》、《白蛇传》等。靖西壮族木偶戏是壮族群众喜闻乐见的一个戏种,在靖西地区,每逢闹春,都有请木偶戏助兴的习惯,表演时,在露天空地用木板等围搭舞台,台内挂幕布作为场背景,表演师在幕布后面从上方探出木偶操纵唱演,无论是老生、小生、花旦、老旦还是“千军万马”均是由表演师一人操作,靖西壮族木偶戏是壮族传统文化的突出表现之一,称为了壮族艺术园中的一朵奇葩。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