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市云岩区介绍

家乡区县: 贵阳市云岩区

云岩区是贵阳市中心城区之一,位于市区北半部,东、西、北三面与乌当区、高新区接壤,南面与南明区相邻,西北部与白云区交界,东西长17.5千米,南北宽12.5千米。

民国三年(1914),贵阳府直辖地改置贵阳县,云岩就是贵阳县的城区之内。民国九年(1920),贵阳直隶于贵州省政府;十六年(1927),废省长,设省政府主席,为委员制;二十四(1934)年六月,省政府下设十一行政督察专员区,分管各县;二十五年(1936),并为八区,其中包括云岩区;二十六(1937)年十一月,并为五区。
1949年,贵阳解放。“云岩”作过区名,还作过乡名、大队名和自然村名。1952年,云岩为除作为大队名外,仍为黔灵公社的一个自然村名。1958年,黔灵人民公社成立后,云岩大队是公社下辖的一个生产大队,后改为区,一直延续至今。

1999年

1999年,全区辖15个街道、1个乡,227个居委会、13个村委会。年末总人口50.7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16万。
2000年,云岩区辖15个街道、1个镇。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总人口698988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中华北路街道9270、中华中路街道15992 、中山东路街道51293、中山西路街道15596、北京路街道43569 、延安中路街道22472 、市西路街道35941 、普陀路街道27830 、环城北路街道21814 、贵乌路街道65009 、黔灵东路街道44062、威清路街道23515 、头桥街道71194、三桥街道66298 、宅吉街道48538、黔灵镇136595。现有彝族、白族、傣族、壮族、苗族、回族、僳僳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藏族、景颇族、布朗族、布依族、阿昌族、哈尼族、锡伯族、普米族、蒙古族、怒族、基诺族、德昂族、水族、满族、独龙族等民族分布。
2001年

2001年,全区辖15个街道、1个镇,112个居委会、13个村委会。年末人口总数53.07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7.76万人;非农业人口50.81万人。
2002年,全区辖15个街道、1个镇、119个社区居委会,13个村委会。年末总人口54.68万 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7.97万人;非农业人口51.44万人。
2003年,全区辖15个街道、1个镇,119个社区居委会、13个村委会。年末总人口54.95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1.9万人;少数民族7万余人。
今仍辖云岩区辖15个街道、1个镇:中华中路街道、中山东路街道、中山西路街道、中华北路街道、北京路街道、延安中路街道、市西路街道、普陀路街道、环城北路街道、贵乌路街道、黔灵东路街道、威清路街道、头桥街道、三桥路街道、宅吉路街道、黔灵镇。

经济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云岩区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以西部大开发和创建经济强区为契机,

围绕“市区带动”、“科教兴区”、“开放带动”和“可持续发展”四大战略,大力发展特色区域经济,形成了以第三产业为龙头,区街工业和乡镇企业两翼的“三、二、一”产业格局。
非公有制经济成为立区之本,个体、私营经济蓬勃发展,截止2003年底,非公有制经济对财政税收的贡献率达80%。市场体系不断完善,形成了以市西路、花香村等大型综合批发市场为主干,中型专业市场和要素市场及星罗棋布的零售商业网点、各种便民店为基础的区域性市场,全区现有各类市场107个,同时,仓储式超市、现代物流业、中介、社区服务等新不第三产业逐步发展壮大。
培育了益佰、久美等一批有特点、技术新、效益好的骨干企业,形成以生物医药、印刷包装、日用品和环保产业为支柱,辅之以汽车配件、服装加工等行业、门类的都市型工业格局,全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2003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完成111.68亿元;财政总收入完成6.67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4.3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118.18元;农民人均收入3928.8元,经济强区建设和现代化建设稳步推进,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经济的发展,带动了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我区先后获得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区、全国计划生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文化工作先进城区、全国依法治区先进区、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城区、国家级科技无进城区等荣誉称号,计划生育、教育、卫生等各项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全区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云岩区以打造科技文化大区,实现"两个率先"目标总揽全局,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不断开拓城区经济发展新局面,实现全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区域综合实力明显增强。2002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完成98.29亿元,财政总收入5.11亿元,地方财政收入3.11亿元。第三产业总产出48.1亿元;工业总产值30.80亿元;农业总产值6280万元;乡镇企业总产值40.34亿元。
全区现拥有各类市场107个,年销售额10亿元以上的2个,有力地推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第三产业对财政收入的贡献率达70.61%;建成开业国贸、星力百货中华店、华联等一批现代化、大型商业网点,为云岩区实施"三产北上"战略奠定了坚实基础;二是大力发展旅游、服务、房地产、中介等新兴第三产业,成功举办2002年首届贵阳(云岩)电脑节、2002年中国(贵阳·云岩)美食节,以及服装艺术节,促进了电子科技市场和旅游市场的发展,提高了区域知名度和影响力。加快小关生态旅游线及渔安、安井温泉的开发,启动了温泉度假村建设项目。三是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强化市场监控和管理。2002年,全区共组织食品、烟酒、服装、医疗器械、诊所等各类专项整治行动317次,收缴涉案资金及物资597万元,有力地打击了经济违法犯罪,维护了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

贵阳云岩金碧饮食文化城
以科技进步为动力,工业经济提速增效。按照都市型工业标准,狠抓产业结构调整。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工业,完成技改、技措项目16项,帮助益佰制药、益康药业等骨干企业完成GMP改造共4项。全年完成贴息项目16项,贴息资金1167.72万元。科技三项费投入达1000万元,占财政预算支出的2.93%。开发了一批名、特、优、新产品。以"退二进三"为契机,利用国有企业闲置的厂房资源,引导和帮助益佰制药成功并购贵阳玻璃厂,引导益康与科辉强强联手等,实现了资源优化配置。按照"抓大促小,建新活老,提高效益,培植财源"的思路,推工业百强企业,使其经济总量占全区工业总量的85%以上。构建了以生物制药、印刷包装、日用品为支柱,辅之以环保产业、机械制造、汽车配件、建筑材料等行业和门类的都市型工业格局。
2012概况
2012年,是我区加速发展、率先跨越、建设幸福云岩的起步之年。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我们紧紧围绕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市第九次党代会和区第八次党代会明确的奋斗目标,深入贯彻落实国发2号文件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奋力拼搏、趁势而上,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城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程度进一步提升。全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41.2亿元,同比增长15.7%;财政总收入43.46亿元,同比增长20.68%;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5.98亿元,同比增长26.74%;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8.8亿元,同比增长18%;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43.32亿元,同比增长14.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45.49亿元,同比增长17.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00.6亿元,同比增长4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527元,同比增长16%;农民人均纯收入10948元,同比增长20%;市外实际到位资金150.2亿元,同比增长92.62%;省外实际到位资金131.13亿元,同比增长117.10%;实际利用外资5706万美元。[1]
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 扶持科技型微小企业
云岩区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小型办公场所
2013年6月25日,贵阳市云岩区科学技术和工信局发布消息,云岩区科技企业孵化器(云岩区大学生创业园)建设工作正式启动将投入使用。
云岩区科技企业孵化器(云岩区大学生创业园)建设地点在贵阳市旭东路,该孵化器定位为“文化·创意·创业”,将以科技型微小企业为服务对象,为满足条件的入驻孵化企业提供孵化服务,以降低企业的创业成本和创业风险,提高企业的成活率和成功率;对大学生而言,以扶持大学生在信息技术、动漫、生物技术、新材料等领域的初创型项目。孵化器主要为满足条件的在孵企业提供科技培训、信息咨询、技术研发、融资、产业化推广等方面的服务;为大学生的初创和创意创业型项目提供小型办公场所、基本办公条件和后勤保障服务,协助办理相关手续,提供创业培训、创业指导、政策咨询和信息服务,开展各项创业就业扶持政策配套的创业辅导等服务。
据了解,云岩区科技企业孵化器(云岩区大学生创业园)首批将引进一家动漫和一家IT企业。

1(2014-04-26)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