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泉县皮影是在我国农耕社会基础上产生的一种艺术,是古代人民思维与物质观念的产物。它的题材、内容、艺术形式都是为适应古代人民生活和居住特点而产生的,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点。它符合百姓的审美情趣,深为大众喜爱。具有作品高大美观大方,形象夸张、刻工精湛、细腻,色彩明快、雅俗共赏等特征。
艺术简介
礼泉皮影
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二批省级保护项目名录
在皮影的发展演变过程中通常以西安为界将陕西分为东西两路,礼泉皮影属西路皮影,(也有将礼泉皮影归为以灰皮为主的北路的说法。)东路皮影以华县渭南为主。其形制小巧高约28cm左右,男性多为豹头深目,女生角色妖媚秀丽。民间工艺性强。西路皮影分布在西安以西礼泉、乾县、甘肃等地,其形制较大,高约40cm,头脸多为通天鼻梁,具有粗犷的感觉。 [1]
2、基本特征
礼泉县皮影是在我国农耕社会基础上产生的一种艺术,是古代人民思维与物质观念的产物。它的题材、内容、艺术形式都是为适应古代人民生活和居住特点而产生的,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点。它符合百姓的审美情趣,深为大众喜爱。具有作品高大美观大方,形象夸张、刻工精湛、细腻,色彩明快、雅俗共赏等特征。 [2]
3、艺术分类
礼泉皮影内容丰富多彩涉及范围广泛,按演出功用可分为十大类:
礼泉皮影的表演(6张)
一、头茬类
多采用最能体现人物面部线条美的正侧面,欲称“五分脸”,由一眉、一眼、半面嘴鼻和胡须构成,根据角色身、年龄、性格特征加以取舍,提练及夸张,形成独特的脸谱系列。
二、身段类
影人身段的衣饰、靠甲等设计,采用不同于头部的半侧面造型,俗称“七分身子”。这种透视上的错杂,在影戏的特殊环境条件下,能达到视觉完整且优美和谐的艺术效果。
三、坐骑类:人物坐骑类:马靠、马龙袍、马校尉、马便褂、马斩、骑
礼泉皮影[3]
驹等;神仙坐骑类:马神靠、骑狮、骑神牛、骑鹿、骑四不像等。
四、旗牌仪仗类:人物属于跑龙套角色俗称“角子”“枪旗子”。
五、云朵类:专们用于神仙人物腾云驾雾,随意飞行的造型。
六、桌椅陈设类:桌椅等室内陈设之类道具。
七、花、草、景片类:道具种类多,范围广,如花卉、山石、盆景,用作交通工具类的马车、象车、轿子、船等。
八、动物变化类:神怪戏中经常用到的造型。
九、其他类:如社火表演、游地狱、青狮吐八宝、跑马表演等。
十、场景类:据故事情节,将人物、道具、景片等进行组合,配出合适的场景。 [4]
4、相关道具
一、皮类:牛皮
二、颜料:主色,红、绿、黄,辅色,黑、白、蓝
三、做皮工具:刮刀、木框、绳子
四、雕刻工具:双刃刀、凿刀、刻刀、角刀、桄桄
五、上色工具:毛笔、容器、清漆
六、画稿样工具:钢针、铁笔
七、其他:湿毛巾、火砖、塑料、盆、磨刀石、剪刀[5]
5、分布区域
礼泉县位于陕西省渭北黄土高原与渭河河谷阶地交汇地带,介于东经108°17′40″—108°41°46″和北纬34°20′50″—34°50′02″之间。距离古都咸阳27公里,距离西安市55公里,交通
礼泉皮影[6]
便利。
礼泉县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建县,夏属雍州,周称焦获,秦叫谷口县,西汉置谷口邑,属左冯翊管辖。后改为谷喙县。东汉并入池阳,南北朝时改为宁夷县。公元598年(隋开皇十八年)因境内有泉,味甘如醴,旁建醴泉官,故更名为“醴泉县”,1964年经国务院批准,改“醴泉”为“礼泉”。
位于关中平原腹地的礼泉县,属陕西省咸阳市辖县,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402—1467米之间,北山南塬气候属暖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冷夏热,雨热同季,年均气温12.96℃。县内主要河流泾河、泔河、小河与泥河,可利用水面5000亩。境内有古文化遗址21处,古建筑5处。其中唐太宗昭陵有陪葬墓209座,是世界上最大的皇家陵园,素有“风水宝地”之美称。
礼泉皮影主要分布在礼泉县境内及周边地区。[7]
6、历史渊源
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以农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是礼泉皮影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前提。
礼泉皮影的产生年代不详,但种种迹象表明,礼泉皮影产生的年代久远,或是在我国皮影产生之初就已诞生。《陕西皮影珍赏》一书中记载:明清时期的灰皮制作技术以礼泉县北屯镇为最好。灰皮制作技术是我国皮影制作史上的一项绝技,以制作的皮子色泽好、质地好、上色好而著称。高超的
陕西省礼泉县民间艺术皮影仙童捧桃[8]
技术需要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不断总结和实践。由此可以断定:礼泉皮影在明清以前甚或更早就已产生,只可惜此项技术现已失传。另据《环县道情皮影》一书记载:解放初的许多老艺人都谈到自己的皮影箱子是从礼泉、泾阳一带购买。说明在清朝时期礼泉存在大量的皮影作坊,制作的皮影不仅供货于礼泉县皮影艺人还远销外省各地。从清末到20世纪70年代礼泉皮影曾一度销声匿迹,进入20世纪80年代,礼泉皮影的制作空前发展起来,礼泉县工艺美术厂郑鸣和,不但雕刻皮影而且还进行稿样设计。其设计的稿样许多现在仍被采稿。礼泉县南寨村梁思熔自学皮影雕刻,将剪纸与皮影雕刻结合起来,使人物造型更加逼真细腻、其作品远销英、法、日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1982年他的皮影作品代表中国参加“莱比锡”艺术节。1988年随中国经贸部在日本的东京、大阪、奈良等八大城市进行皮影巡展,受到日本友人的高度赞扬。他创作的《红楼梦》、《白蛇转》、《三国演义》等多次获国家和省市工艺美术“百花奖”一等奖。他的作品中334件被国家美术馆收藏,260件被陕西省文化厅收藏。[9]
7、主要价值
1、皮影是一种植根于民间的艺术,它是我国古代社会人民艺术的结晶,对于研究我国古代社会的生产发展和民俗、宗教、风情、意识形态等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2、礼泉皮影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重要贡献。皮影作为一种艺术品,经常与外国艺术进行交流,展示了我国人民的艺术成就为世界了解中国做了辅垫。
3、礼泉皮影的造型夸张,刻工精湛,色彩艳而不诈,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10]
8、传承谱系
礼泉皮影分布广泛,门派众多,其中具有代表性人物有:
1、裴寨张里村郑鸣和,男,生于1942年,没有专门拜师,看过多位艺人雕刻后自学而成。
2、西张堡南寨村梁思熔,男,生于1953年,原从业于美术,后自学而成。
3、药王洞乡王店村张志和,男,生于1952年,受家庭熏陶自学而成。 [11]
9、濒危状况
1、现代由于电视、广播、互联网的普及,使人们基本上全天都能收看到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而作为皮影载体的皮影戏的冷落制约了皮影的发展。
2、作为一种艺术品,销路的不畅制约了皮影的扩大和生产,使得人们不断转型,导致从业者愈来愈少。
3、资金匮乏,使皮影的保护、抢救、传承难以全方位实现。存世艺人年事已高或患病在床,以致出现了后继无人的状况。
个人能力秀: http://abc.wm23.com/wanglu227
个人微博:http://weibo.com/u/5069849018
个人博客:http://blog.sina.com.cn/u/5069849018
个人家乡梧桐子—礼泉:http://www.wutongzi.com/kan/shaanxi/liquan.html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