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恂(1870—1892),初名醇,后避同治帝讳改询,字忱甫,号韫卿,江都县邵伯镇人。1840年(道光二十年)成进士后踏上仕宦之途,至1882年(光绪八年)正月,以76岁高龄退休罢职,先后历事道光、咸丰、同治、光绪4朝,历任户部主事、湖南储运道、直隶清河道、顺天府尹、都察院左都御史及兵、户两部侍郎、尚书。其中户部尚书任期最长,自同治八年六月至光绪八年正月,达12年之久。在此期间曾充殿试读卷、会试正副主考官,以及文宗、穆宗二帝实录馆总裁,又曾入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作为全权大臣,奉派与比利时、英国、俄国、美国等国签订通商条约。为维护国家利益,据理力争,不辱使命。1871年(同治十年)镇江关查获漏税洋船更名易主一案,董恂照会英使,指出:“商船走私,有犯条约”,“严行驱逐,不准在口贸易。”致使英使气夺语塞,只好按章办事。
董恂性爱读书,自幼家贫力学,为官数十年,公余手不释卷 ,退职留居京师时,以“还读我书”名其室。82岁,臀破不能久坐,犹坚持卧读不辍。
董恂每任一职或奉一差,皆喜记其事。先后著有《随轺载笔七种》、《楚漕江程》、《江北运程》、《甘棠小志》、《荻芬书屋诗文稿》以及《手订年谱》等近百卷。其中《甘棠小志》即江都的邵伯镇志。他出于对家乡的热爱,为编纂这部志书花费了很多心血。
1892年(光绪十八年)闰六月十八日,董恂病故,光绪皇帝曾赐祭文,称其:“性行纯良,才能称职”。
郭东坡, 江都市宜陵镇沙王村人,1937年8月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1952年从乡村小学考上扬州中学,1958年以优异成绩考取了北京外贸学院国际贸易系(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郭东坡毕业后留校工作。曾任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副会长、中国国际商会副会长、新华社澳门分社社长、澳门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95年5月任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会长、中国国际商会会长。1997年7月任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主任。为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八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第十五届中央委员。
江上青(1911~1939),原名江世侯,1911年4月10日出生于江都县仙女庙(今江都镇),自幼受父亲江石溪影响,酷爱文史。1924年9月,考入扬州代用商业学校学习,1927年9月,被录取南通中学高中部读书,积极投身进步学生活动,并参加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8年12月在扬州被捕,获释后到上海艺术大学文学系学习,由共青团员直接转为中共党员,并任上海艺大学生支部书记。1929年12月,在上海北四川路粤商大酒楼参加党的会议时被国民党当局逮捕,关押在上海提篮桥监狱。在狱中为激励自己和难友,写下不少战斗诗篇。出狱后,受党组织派遣到上海暨南大学社会学系学习,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32年2月返回扬州,创办《新世纪周刊》,继又在扬州淮南职业中学、仪征十二圩中学、扬州平民中学担任国文教员,积极在学生中传播革命思想。曾参与创办《写作与阅读》杂志,担任编辑,并发表文章,宣传抗日。
1937年“七·七”事变后,江上青等发起组织江都县文化界救亡协会,同时创办《抗敌周刊》。同年11月组织江都县文化界救亡协会流动宣传团,溯长江西上宣传抗日。1938年10月,受中共安徽省工委的派遣,以抗日进步青年身份到国民党安徽省第六行政区督察专员公署任职,该处秘密组成中共特别支部后江上青任书记,公开身份为安徽省第六专署民运科长,后任秘书。他利用第六专署专员盛子瑾主张抗日的一面,建议创办皖东北军事政治干部学校。江上青担任副校长并亲自讲课,为开辟皖东北抗日游击根据地培训了大批干部。1939年1月,他派遣党员到宿县、灵璧等地联系当地抗日青年和抗日武装队伍;2月创办《皖东北日报》;3月担任中共皖东北特委委员,组建中共在皖东北地区直接控制的武装力量;7月中旬,促成盛子瑾与八路军、新四军代表的会谈,并达成合作抗战协议,在皖东北地区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治局面。
1939年7月29日,江上青陪同盛子瑾在灵璧县北张大路与国民党灵璧县长许志远会谈后,返回时路经泗县小湾村,遭反动地主武装袭击,不幸中弹牺牲。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