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继续介绍蕴含着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汗水的文物吧!
铜弩机:
汉代的棠邑,经济发达,市场繁荣,人丁兴旺。建武二十五年(49)钟离意任棠邑令时,棠邑人口已过万户,农业和手工艺生产进一步发展,在中国历史上最早设置铁官,实行盐铁专营。绕城一周的汉墓群出土了大量的珍贵文物:有工艺精湛的四神规矩铜镜和缠绕纹铜镜、做工考究的铜弩机、稳重厚实之美的瓦钮私印、风格各异的铜灶和陶灶、大量的汉代四铢半两和五铢钱等。
生铁丸:
在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里,陈列着一件稀世珍宝——六合东周一号墓出土的生铁丸。这是迄今为止世界最早的生铁实物,早于欧洲1800多年,被誉为“中国的世界之最”。生铁的冶炼成功有力地说明,2000多年前古棠邑的先民们在高炉制作、鼓风送氧、燃料配备、热处理技术等方面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郭沫若先生在他主编的《中国史稿》中高度评价:“江苏六合程桥春秋晚期吴国墓中出土有铁器……铁器的逐步推广对当时的社会生产,特别是农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铁,分生铁和熟铁两种。一般我们把含碳量小于0.05%的叫熟铁,含碳2%到6.67%的叫生铁。江苏六合程桥出土的春秋晚期的一件铁块,经科学分析,是白口生铁。这是迄今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生铁实物。公元14世纪,欧洲才炼出生铁,比我国晚1800多年。我国的冶铁技术至迟是春秋中期发明的,并且很快就炼出了生铁。原因是我国早就有了比较强的鼓风系统,很早发明了比较高大的竖炉,并能对原料进行较好的选择和处理。
玉剑饰:
程桥东周二号墓出土的带有玉饰的青铜剑。剑首和剑格饰有蟠虺纹和卷云纹,为和田青玉,晶莹滋润,局部受沁,是春秋时代罕见的精品。
青铜剑:
剑——古代贵族和战士随身佩带用以自卫防身、格斗斩刺的兵器。六合程桥东周墓及长山和仁墓共出土剑10把。在中国历史上吴越青铜剑以“刑(形)范正、金(铜)锡美、工冶巧、火齐得”而闻名天下。程桥东周一号墓出土的一把剑与传世的吴王夫差剑一样,满布棱形方格纹饰,光泽如新,制作精美,锋利无比,尤其是圆心剑首内刻数道同心圆圈,细如毫发,整齐精致。
羽纹缶:
缶——古代有尊缶和浴缶,即酒器和盥器。据史料记载,古代缶一般都用陶制,只在较大的少数墓中才发现有青铜缶。因此,程桥东周一号墓出土的青铜羽纹缶十分珍贵。
青铜盖鼎:
鼎——古代饪食器,但主要作为礼器,古代社会作为“明尊卑、别上下”的标志。天子用九鼎,表明权力最大,地位最高。六合程桥东周二号墓出土的为青铜子母盖鼎,鼓腹,圆底,设方形附耳,下承三蹄足,耳足均中空;盖面鼓起,设3个环形钮;为春秋时代青铜鼎之上品。
蟠螭纹铜匜铭文:
程桥东周墓出土的蟠螭纹铜匜底内铸铭文三行23字,是迄今为止南京地区发现的最早的文字。《南京文物精华》画册给予很高的评价:“铭文体势挺拔,字型大小各适其形,结构严谨,揖让有度,周金文余韵宛然在目,线条织劲圆润,从容舒迟。吴越地处东南,断发文身,同俗共理,而一旦接受中原文化,即能迅速消化吸收,融为己有,显示出惊人的聪慧睿智,观程桥春秋铜匜铭书法,便不难生发出此种感受。”
蟠虺纹铜匜:
匜——流行于西周晚期和春秋时期的盥畲手注水之器。六合程桥东周三号墓出土的铜匜,瓢形,宽扁腹,平底,流作管状,尾部有鋬(pàn)。腹部以绳纹作间隔,饰二道宽带蟠虺(hui)纹。流方口,上部镂空,饰蟠虺纹,作螭虎形。造型风格独特,是青铜器中的珍品。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