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落水操

家乡区县: 福建省长泰县

【落水操】长泰县岩溪镇珪塘流传着一个特殊的民俗——“落水操”,这是为了纪念南宋抗元名臣文天祥、张世杰、陆秀夫为国捐躯而举行的仪式。每年农历正月十七日傍晚举办的“三公爷落水操”表演,都会吸引众多游客慕名前来观赏,这项活动让四面八方的游客在领略古老的闽南民俗文化中,深切感悟到珪塘叶氏先祖们尊祖、爱国的传统精神。

为什么要举行“三公爷落水操”仪式活动?

为了纪念南宋抗元忠义名臣文天祥、张世杰、陆秀夫扶宋的民族英雄,对宋朝忠诚,浩然正气的爱国者。在南宋危难之际,他们挺身而出,共撑危局,复兴大宋王朝。直至陆秀夫背负皇帝赵昺投海为国捐躯,都表现崇高的爱国情操。陆秀夫背负皇帝赵昺投海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是一件重要的事件。文天祥、张世杰、陆秀夫三人,竭诚扶宋的爱国情操,也一直铭记在人们的心中。根据史书记载,这段历史发生的地点是在当今广东江门地区,居住岩溪珪塘的叶氏人家,远隔江门千里,为什么又会在近千年以后,仍保留着祭拜末代南宋三位将领的习俗?珪塘叶氏祖先和这三位死去的将领,又有什么密切的联系呢?在抗元时,文天祥、张世杰、陆秀夫在前方与元兵打仗,珪塘叶氏第一始祖叶棻是南宋人,授长泰县尉,为后勤督办粮响支援前方抗元。第二代耆然公,他是山东威海卫,率水军抗元牺牲。可以说:叶氏的祖先,是扶宋忠心耿耿的臣民。正因为有了这层同袍而战的关系,再加上宋朝三杰忠贞不屈,浩然正气的民族气节,令叶氏族人深为感动。所以,我族为了纪念“宋三杰”忠贞扶宋的民族英雄和弘扬民族精神,教育后辈子孙爱国主义热情。每年农历正月十七日晚上都举行“三公爷落水操”和“三公爷”火炬跑街活动,至今已演绎500多年了。这种极富闽南地方独具特色的民俗活动,吸引人,激起人们对往事的回顾。

为什么点100支火炬围在池塘周围?主要是模仿当年崖山战役结束后,岸上的百姓和船上的渔民举火炬沿岸寻找皇帝和陆秀夫的尸体的实况。以此来纪念三公陆秀夫背负幼帝赵昺投海殉国的情形,深表敬意,“碧海丹心照千秋,忠贞凛冽留万古”的爱国情操。

“落水操”表演一结束,由6个壮汉小伙子,抬起坐着“三公爷”陆秀夫塑像的“辇轿”,光着脚丫踢过由八箩烧得旺旺的火炭堆,然后到岩溪圩街道进行“三公爷”火炬跑街活动。叶氏人家,在岩溪是望族,有一万人之多。居住在岩溪圩叶氏族人和观众都站在街道两边,夹道欢迎火炬队的到来。火炬队一出现,有如一条长龙,在人群间穿梭,场面十分壮观,火炬队所到之处,鞭炮声震耳欲聋,各色的火焰直冲云霄,把原本暗沉的夜空照了个通明,整个小城进入狂欢的夜晚。

抬神下水忆忠魂

“落水操”主要是抬着“三公爷”陆秀夫塑像下到珪塘普济岩庙宇前的“半亩方塘”的池塘表演。开演前,池塘周围已是人头攒动,观众和游客将池塘围了一层又一层,100支镏金火炬把塘子里的水波映得金光四溢。“三公爷落水操”仪式过程是这样的,六点许,随着主持庙会一声令下,“三公爷落水操”的盛大仪式正式开演,只见6个壮汉的小伙子,在冰冷的绵绵细雨天气中,光着身板和脚丫,抬起坐着”三公爷”陆秀夫塑像的“辇轿”,前后各一人,左、右各二人,从普济岩向“半亩方塘”直奔而去,下到一米多深的池中,抬“辇轿”的队伍一出现,池塘四周便人声雷动,欢呼声、呐喊声,此起彼伏。在池中的六个壮汉齐声喊起口令“嘿呦,嘿呦……”,奋力地摇晃起坐着“三公爷”塑像的“辇轿”,围绕着塘子的四边游了起来,汉子和“辇轿”有如蛟龙在水里翻腾,一左一右,一起一落掀起了一阵又一阵水花。人游水中,轿浮水面,场面极为惊险、壮观。岸上数千人的观众和游客高声呼喊着“加油、加油……”,两阵大鼓吹使劲吹吹打打助兴。这样水中、岸上,人声、水声、锣鼓声、鞭炮声响成一片。热闹非凡。这项民俗活动俗称“落水操”,是模仿陆秀夫当年(1279年)背负仅九岁的宋朝皇帝赵昺,怀藏玉玺,从容投海殉国的情景。这个过程就是南宋末年民众举火炬沿着海岸线寻找宋帝昺及大臣陆秀夫的再现。充分体现叶氏族人对文天祥、张世杰、陆秀夫的民族英雄凛然正气的尊崇和缅怀。

陆秀夫,字君实,江苏楚州盐城人。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年)与文天祥同科进士,李庭芝镇扬州,邀陆秀夫为幕僚。宋恭帝德祐元年(1275年),元兵沿江南下,扬州形势紧张,僚属大多逃散,陆秀夫等数人坚守本职。李庭芝把他推荐给朝廷,乃调往临安(今杭州)。元兵迫近临安,文天祥、张世杰和陆秀夫主张与元军决战,为当时丞相陈宜中阻止。第二年(1276年)临安失守,宋军退温州,立赵昰为益王,赵昺为卫王,后率宋军由海路进入福州,文、张、陆联合少数民族部队与元军坚决抵抗。

1276年五月初一日,赵昰在福州正式登基称帝,改称景炎,是为端宗。任文天祥为左丞相,文天祥到江西招兵买马,收复一些州县。1276年11月元军进攻福州,张世杰等率领17万官军和三十万民兵,护送皇帝赵昰登舟入海,驶向泉州,后离开泉州,途径厦门、漳州进入广东,经过潮州,后到海丰五坡岭,文天祥被俘。元军张弘范叫文天祥写信给张世杰劝降,他断然拒绝,写诗《过零丁洋》,诗的最后一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1279年3月文天祥被押送大都(今北京)关押四年之久。元世祖忽必烈看到文天祥是个人才,亲授宰相劝降,文天祥以死报国,不图高官厚禄,表现出崇高的民族气节,在狱中作《正气歌》,文天祥于1283年1月9日被杀于大都柴市,英勇就义,时年48岁。

文天祥在海丰五坡岭被俘后,陆秀夫和张世杰继续率领宋军到南海岛屿。1278年4月赵昰皇帝突然病死。就在这树倒猢狲散的紧要关头,陆秀夫挺身而出,鼓动众人,复兴大宋王朝。1278年5月再立赵昺为帝,改号祥兴。陆秀夫便在此危难之际接任左丞相,任张世杰为少傅及抠密副使,封越国公,陆秀夫与张世杰共撑危局。1278年6月将行朝转移到崖山(今广东新会县)。

1279年正月元军攻打崖山,张世杰下令全部人马再度登舟,将两千多艘战船用粗大绳连结成一字长蛇阵,将幼帝赵昺的座船安置在两千多艘战船中间,由陆秀夫护卫,提出将士与战船共存亡。

1279年二月初六日,元军发动总攻,最后元、宋在崖山进行了一场大战役,整整大战22天。因崖山海口被元军围困,宋军粮草运不过去,害得宋军连续十余日以干粮充饥,用海水解渴,宋军纷纷病倒。陆秀夫估计已无法护卫幼帝赵昺走脱,决心以身殉国,他先手执利剑驱妻下海,然后背负仅九岁赵昺,怀藏玉玺,投海殉国而死,时年44岁。张世杰久候不见接迎陆秀夫护帝昺归来,他采取果断措施突围,遇飓风溺死海中,时年45岁。近两千艘战船全部覆灭,仅逃脱部分战船。这场战役结束后,岸上的百姓和船上的渔民举火炬沿岸寻找皇帝和陆秀夫的尸体。七天后,尸出海面,尸浮海上者十万余人,为古战史少有。1279年3月19日南宋灭亡。

世代传承可歌可泣的历史

岩溪珪塘的“落水操”民俗活动开始于明朝弘治年间,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了。南宋灭亡,后人将陆秀夫与另外两位民族英雄文天祥、张世杰合尊为“九龙三公”。当年,珪塘肇基始祖叶棻任长泰县尉,追随丞相陆秀夫抗击元兵,积极督办粮饷,支持在前线奋战的宋军,有感于“南宋三杰”的忠义。明朝弘治末年(1499年),前辈祖先曾任广西恭城县令叶仪和任广西桂平县令叶玭倡议族人在普济岩内供奉“九龙三公”,并每年都通过举行“三公爷落水操”这种极富闽南地方独具特色的民俗活动,再现当年陆秀夫负帝昺投海,不甘受辱。呈现“宋三杰”对宋朝忠诚,为国捐躯。盛大的“三公爷”火炬跑街活动也是当年民众四处寻找落水忠魂的情景,以表达对陆秀夫“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凛然民族正气的崇敬和缅怀。

由于叶氏祖先尊敬“九龙三公”,在这种忠义精神的教育和鼓舞下,如今叶氏族人格外看重对后辈们尊师守孝,尊重知识的教育和培养,为了表彰和鼓励在守孝、求知方面表现出色的人才,珪塘叶氏族人不仅为这些人颁发奖金,而且还分别在叶氏家庙追远堂西墙和东墙设立孝子榜和成才榜。凡是敬老爱幼,敬贤惜才的族人和考取光明的大学生们,都可以获得登上光荣榜的机会,流芳百世。

同时为了表现最大的诚心,珪塘叶氏族人甚至特地为他们订做了孝子牌匾,博士牌匾和两块全国劳模牌匾,并将他们悬挂在和祖先们进士、文魁、武魁同等高度的横梁上。在这种举措的鼓舞下,岩溪珪塘叶氏人才辈出,令人叹为观止。一个村子,历史上相续出现2个进士、4个文魁、13个武魁。一名院士、四名博士、八名硕士,两位全国劳模。岩溪珪塘叶氏族人的辉煌,值得人民欣敬,而我族尊重知识,爱惜人才,注重教导,表彰先进做法,更值得人们称赞和接见。

岩溪珪塘普济岩始建于唐,迁建于明的古建筑,这个古建筑占地5412平方米,建筑面积763平方米,规模宏大,建造精美。1996年7月被长泰县人民政府列为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1月14日被漳州市纳入民间信仰活动场所,并发给证书。2006年6月23日报福建省民族与宗教事务厅备案。2007年8月30日珪塘“三公爷落水操”民俗活动被漳州市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2月珪塘“三公爷落水操”民俗活动被福建省列为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冬虫夏草(2014-04-2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