拦街福,即温州的春祈民俗活动,是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初期的拦街福是一种单纯的信仰民俗,后来人们以娱神为名,增加了文化娱乐活动。现代拦街福在活动现场有传统工艺品展示,游客们还可以参与猜灯谜、剪纸龙等这些老温州的节日民俗。活动两旁街道有长人馄饨、胶冻、九层糕、麦芽糖、灯盏糕等温州传统美食小吃。每年这个时候,在举办的地方总是人山人海的,只有你有耐心,就可以逛完整条街。每次都想去不过都有这有那的原因没去过。
起源:
拦街福这个传承了100多年的温州特有民俗活动,从清代开始盛行,上世纪40年代后几乎销声匿迹。拦街福在温州究竟起源于何时,尚不得而知。据清乾隆《永嘉县志》记载:“二月朔,通衢设醮禳灾,名拦街福,以后循次取吉为之,至三月望目为止。”由此可见,至少在清朝中叶,拦街福已在温州各地流行。
但根据历代诗人的吟咏,早在清康熙和雍正年间,温州已出现拦街福雏形。当时平阳诗人黄云岫在他的《静观楼诗集》写道:“仲春迎会,时久雨乍晴,漫赋记胜,宿雨初收骤日曦,迎神事果有神奇。了无泥淖沾香辇,喜见晴光映画旗。入夜灯明和月照,沿街歌歇值醒移。天人共享升平乐,不是庸愚惑九黎。”这首诗,表现了当年张灯祀神的情景。
旧俗:
过去每年农历二月初一至三月十五,从寓意“康乐安宁”的康乐坊到寓意“争取第一”的第一桥,主要街道依次迎东岳神举行拦街福。拦街福举行之日通衢设红楼,扎花门,张布幔,悬灯结彩。拦街福队伍行进的时候还有火流星开道。街头还上演戏曲、弹词、木偶,以及滚龙、踏高跷、猜灯谜几集各种文娱活动之大成、同时家家设祭台、摆盆景、陈花卉,称作“花祭”。三月初三迎东岳神也是旧拦街福的活动内容之一,主题是祈福、禳灾和驱疫。店铺以减价招来顾客,同时搭台唱戏,在门口放置“龙喷水”等等。到晚上灯灿辉煌管弦齐作,城门大开,任人出入、活动至午夜才息。第二天,别处街道又举办拦街福。
过去庞大的拦街福队伍几乎占去了整条道路,看热闹的人和表演队伍几乎都挤到一块儿。表演队伍经过温州市区时,临街的三楼阳台的位置早早被主人以及各自的亲朋好友占据,一般市民很难上去。[1]关于拦街福活动的盛况,温州市市地方文献《张棡日记》中有这样一段描述:“晚饭后,闻本晚大南门底拦街福极闹,县城隍庙又有文明戏,乃徒步赴之。至则戏未上台,待一句钟始开演,未半出,台下拥挤不堪,予适立河边无从退避,不料一转瞬而予身畔数人已被挤落河。”由于人群相当拥挤,以至于有人被挤落下河,当年拦街福的活动盛况由此可见一斑。
现代习俗:
拦街福活动有虎娃闹春拦街祈福、老城故事场景再现、民间民俗文化展示、民间艺术展演、拦街福摄影大赛、美食购物活动、温州农家特色产品推介、中国节日文化遗产保护(温州)论坛等。
在一些人的心目中,“拦街福”等同于“美食街”。对于“吃味”过重的疑问,也有人认为,“拦街福”就是要让大家“吃吃、嬉嬉、看看戏”,除了民俗展示,小吃是“拦街福”的一大元素。承办方表示,每届“拦街福”,他们都尽可能地挖掘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民俗文化元素,给大家以新鲜感,所以这几届小吃的品种也越来越丰富。跟往届相比,其实小吃摊的数量是差不多的。各地美食在“拦街福”受到欢迎,说明小吃在“拦街福”很有市场,有市场就有生命力。“小吃本身也是文化的一部分,有存在的价值,但不宜喧宾夺主。”温州大学社会学民俗学研究所所长邱国珍认为,小吃能够吸引一些喜欢美食的年轻人,但是应该警惕过多的商业行为冲淡“拦街福”的主题。
我的能力秀主页:http://abc.wm23.com/chongjing
我的博客主页:http://blog.sina.com.cn/u/5066574376
我的微博主页:http://weibo.com/u/5066574376,我们互粉吧!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