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为民冯目田

家乡区县: 佛山市南海区

冯目田(1882年—1958年5月6日),原名懋龙,字健华,后改名目田。汉族,祖籍广东南海县盐步高村人。出生于日本华侨家庭,自幼就学日本,1895年在日本横滨加入兴中会。1900年因反对康有为改名目田。同年入东京早稻田大学深造,与郑贯一等创办《开智录》半月刊,鼓吹革命。1911年任临时0稽勋局局长,汇集革命史料。1917年参与0之役。历任-、国民0委员,-国策顾问。1958年5月6日病逝台北。著有《革命逸史》、《华侨革命开国史》、《华侨革命组织史话》、《社会主义与中国》等书。

背景
出生于日本的一个华侨家庭早年跟随孙中山干革命,为兴中会和同盟会的知名人物,是早期的革命家之一。他在海外曾主持过多种华侨报纸,宣传反对满清0,反对保皇的立宪派,传播孙中山的纲领政策,发展党务,向华侨募款支持革命,策划武装起义,还写了不少有关革命运动的历史,可惜他在后期未能紧跟孙中山的改组-、联俄联共的政策,反对国共合作。但他仍然不失为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  冯目田的父亲冯镜如,在香港出生,取了一个洋名叫金赛尔,后到日本长崎从事文具印刷业,他的公司也取名为“金赛尔公司”,主要进口一些文具商品以及出版一些儿童读物,在长崎华侨中颇有声望。  孙中山在1894年于檀香山组织了兴中会。同年及次年冬途经日本,散发会章,发动爱国华侨参加兴中会,在日本成立支部。这时,冯家开始与反清政治活动发生联系。翌年,孙中山又来日本,和冯家来往密切,结果在长崎组成一个小规模的支部。冯镜如被选为支部负责人。1895年,十四岁的冯目田(他当时叫懋龙),也加入了兴中会,他是年龄最幼的会员。有革命童子之称。

革命早起
兴中会成立后的几年中,拥护孙中山的革命派和拥护康、梁的立宪派经常发生论战。论战中心在日本。冯目田因受兴中会秘密印刷并散发的反清文件的影响,对革命派的主张坚决支持并参与论战。  1900年,冯目田进了东京专门学校(后改名早稻田大学)政治科学习。此后数年,他积极参加了留日学生的爱国活动;与郑贯公等创办《开智录》半月刊,阐发天赋-说,鼓吹目田平等思想;与粤籍留学生李自重、王宠惠等组织成立广东独立协会。倡言广东当局应向清0宣布独立,以反对法国势力侵入广东;与章炳麟、马群武等在长崎举行为明朝崇桢皇帝逝世纪念会,具有“反清复明”的意思;翻译出版《政治学》一书,介绍资本主义各国的政治经济学理论。  1903年,冯目田任香港《中国日报》,美国旧金山《大同日报》驻东京记者,1905年,参加中国同盟会,任评议员。由于他原籍广东,又在香港、日本有家族联系,所以孙中山决定派他在香港、澳门,广州等地进行党务工作。1906年,他任同盟会香港分会会长,《中国日报》社长兼总编辑,该《中国日报》是同盟会的机关报。主要栏目有论说、评论、国内新闻等,着重传播孙中山的纲领政策,宣扬资产阶级革命,抨击清0的-统治,并同香港保皇派报纸《商报》进行论战,在海内外影响较大。他任同盟会香港分会长期间,曾协助孙中山参与策动潮州黄岗、惠州七女湖等地的起义,各地起义虽然都失败,但清0惊恐不安,风声鹤唳。而各地革命者闻风响应,奋起斗争,动摇了满清王朝的统治基础。当时,反清运动虽屡遭挫折,但由于冯目田的坚韧不拔,同盟会香港分会的工作照常进行。  1910年冯目田离香港往加拿大,任域多利埠《大汉日报》主笔。为广州起义积极筹款。所集资金为海外各埠募饷之冠,后来加拿大同盟会支部成立,他被举为支部长。次年夏,孙中山在美国募捐,派冯目田去旧金山主编《大同日报》,并取得致公堂的合作,对于联络华侨支持革命取得很好的成绩。

梧桐子@我为家乡代言:http://www.wutongzi.com/uc/42225999.html
网络营销能力秀个人主页:http://wm23.cn/yy22yo
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u/5278037308

 

翔丰CQ(2014-12-0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