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樵是纺织之乡,素有“广纱甲天下”之美誉。西樵纺织业始发于六千年以前,20世纪80年代形成“千家厂、千家店、万台机、亿米布”的产销规模。近几年来,镇委、镇政府积极推行“大市场、大流通,促产业大发展”和“科技兴纺”战略,以高新技术促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实现西樵纺织业第二次革命。在轻纺城制版公司基础上,成立南方技术创新中心,全方位为纺织业提供技术创新服务,加快了新产品开发步伐,提高了产品质量档次。与东华大学(原中国纺织大学)全面开展产、学、研联合。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西樵国际装饰布艺博览会”,有法国、意大利、台湾等8个国家和地区及国内的多家厂商参展,西樵掀起新一轮装饰布发展热潮
南海西樵的新石器文化遗存,自本世纪的三、四十年代始,在香港、海丰、粤东一些地方有过若干发现,并提出过“海丰沙坑文化(SON)”、“海丰三角尾文化(SAK)”、“海丰菝仔园文化(PAT)”三个文化名称,以及香港“舶寮岛文化”等。
解放以来,广东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或遗物地点,约有四、五百处,经试掘和发掘的约四、五十处。清理墓葬二百多座,获得各种文化遗物数以万计,为探索广东原始社会的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在各地发现的文化遗存中,已经提出了两个文化名称,即西樵山文化和石峡文化。
石峡文化是1977年提出的。它以曲江县石峡遗址下层和墓葬代表,分布于粤北地区,是一种以稻作农业经济为主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文化遗物石器以钁、铲、锛、镞、钺,陶器以鼎、釜、甑和盘、豆、罐、壶组合,以及石琮、璧、环、璜、玦、笄等饰物共存为特征。它与江西地区的“山背文化”(尤其与樊城堆下层)⑥,江浙地区的良渚文化,山东大汶口文化,以及湖南湘乡岱子坪和长沙月亮山遗址等有着密切关系。虽然同类文化遗还发现不多,但它的特征和年代是比较明确的。
西樵山遗址发现于1958年,西樵山文化是1960年提出的。然而,西樵山遗址与西樵山文化的内涵、特征、性质、年代及其分布如何?尚缺乏充分讨论和专题探讨。我认为这一问题的深入探讨和解决,不仅对研究广东尤其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历史,而且对探索与华南、东南沿海地区有关原始文化的关系,都有重要意义。故不揣浅陋,把个人的一些初步看法提出来,求教于同志们。
梧桐子@我为家乡代言:http://www.wutongzi.com/uc/42225999.html
网络营销能力秀个人主页:http://wm23.cn/yy22yo
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u/5278037308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