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语言学家、中古汉语和上古汉语语音研究专家。浙江温州龙湾人,长期以来,他从事汉语方言、古音、汉藏语言比较研究,他所建立的上古音体系,被海内外汉藏语学界认同。他也因此成为国内语言学界古音韵研究的权威,汉语古音学说有代表性的八大家之一,他的专著主要为《上古音系》,此书纲要已译为英文在法国巴黎出版。他还参与调查并编绘《中国语言地图集》,发表论文百余篇。多次应邀出国参与学术讨论、讲学等。1991年晋升研究员,1994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现为中国语言学会、汉语方言学会、国际汉语语言学会会员,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理事、学术委员。兼北京语言大学、上海师范大学语言所教授和南开大学教授等。
郑张尚芳没有大学学历,自称是“温州图书馆大学”毕业。他自学成材,成为语言学家并建立上古音体系,受到海内外汉藏语学界认同,被称为“郑张体系”。俗话说,条条道路通罗马。但郑张尚芳靠自学成材,最终成为国内语言学界古音韵研究的权威,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
1992年美国著名语言学专家王士元主编的《汉语言的祖先》是一本很权威的汉语史著作,书中选登了被学界称为是代表20世纪后半叶国际历史语言比较学汉语史研究一流水平的学者论文,其中中国大陆仅三名学者入选,而这三位学者全都是温州人。他们是郑张尚芳、潘悟云、游汝杰。
当年为了研究温州话,郑张尚芳经常在温州街头听别人争吵,并当场将吵架的口语记录成卡片。他说,这是研究语言的方法之一。功夫不负有心人,到1966年,他积累了俚语方言卡片3万多张,同时搜集到有关温州方言的书籍资料达64种。遗憾的是,其中一半书籍在“文革”中被人抄走,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
为了研究温州方言,郑张尚芳自学了朝鲜语、越南语、泰语、柬埔寨语、日语和我国藏、苗、壮等少数民族语言基本词汇资料。他说,虽然不能完整地说出这些语言的句子,但可以看懂需用的资料,从而进行几种语言之间的比较。
纵观海内外语言学者,郑张尚芳的学历可以说是最低的,不但没念研究生,连大学本科也没念过。回顾30来年的刻苦自学,他说,自学者光靠刻苦是不够的,还要耐得住寂寞。为了自学钻研温州方言,他先后以义务工、合同工的身分两进温州市图书馆,一共干了五年时间。正是有了这些扎实基础,他才能破格考取我国社会科学最高研究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成为语言研究所一名的研究员,最终成为享受政府终身津贴的语言学专家。
“做学问首先要确立志向,年轻人如果能考上高等院校更好,考不上也没关系,只要追求志向不断努力,靠自学同样能取得成功。”郑张尚芳认为,做学问有很多种方法,自学有自学的长处,因为自学没有师承,可以不受老师的影响局限,按自己的思路走下去。当然,很重要的是要有创新能力,要善于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提出新的观点。如果没有创新,老是跟在别人后面将一事无成,因此创新是自学者的重要努力方向。
其实,温州人的身上就有一种十分难得的创新精神。温州人办企业,靠的就是创新精神,温州人做学问靠得也是创新精神。从这一点来说,两者有触类旁通之处。
郑张尚芳在自学成材的道路上,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而他留给我们的人生财富不仅是学术成就,更是一种精神意志,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仰!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