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邮荣校那些人和事

家乡区县: 江苏省高邮市

 日前,一家媒体刊登了一幅上世纪50年代几名“高邮荣校”学员的照片。我市许多读者饶有兴趣地问:“高邮曾经有所荣校?什么是荣校?”
而就让我这个当地人来给你们说说“高邮荣校”。

“政工干部”乐效正

“高邮荣校”的正式名称为“江苏省第一革命残废军人速成中学”。对伤残人员使用的“残废”一词,已在上世纪90年代经联合国决议,改为“残疾”。一字之差,充分体现了对伤残人员的尊重和关爱。
“荣校”是人们对“革命残废军人学校”的尊称,因为来这里一边治疗一边学习的军人都是在不同的战场上负的伤。他们是令人尊敬的人,是光荣的人。
当年江苏省有四所“荣校”,第一所在高邮,第二、第四所在扬州,第三所在无锡。另外,苏州还有一所接收“荣校”学员的机构。今年80多岁高龄的乐效正当初就是在那里工作。

乐效正既是“荣校”的一名干部,也是一名革命伤残军人。当年他的伤残级别定为“二等一级”,根据修改后的伤残级别,现定为6级。
乐效正说,凡是江苏籍的负伤军人,第一站都到苏州报到。校方根据其负伤级别和文化水平,将他们分别送到其他“荣校”。“高邮荣校”的学员是负伤较轻、文化水平较高的,而“无锡荣校”接受的多为重残军人。
1955年,乐效正以办公室副主任的身份从苏州平调到“高邮荣校”任职。乐效正说,他的实际工作就是对学校的教职工进行政治审查,尤其是对教师的审查十分严格。
他告诉记者,当年的那些老师绝大多数真心诚意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新中国,有着忘我的工作热情。那年头的政策实在是“左”得出奇。历史经验教训不应忘记。

首届毕业生孙泽民

在“高邮荣校”里,有一位教师与乐效正一样,既是“荣校”的干部,又是一名伤残军人,他叫孙泽民。
孙泽民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两雄”之一部队39军二纵的一名机枪班班长。他和乐效正一样,打过许多恶仗。在广西百色山区剿匪的一次战斗中,他为抢救战友,右脚掌被敌人一名老机枪手一个点射,像刀切的一样,被削去三分之一。后来,在另一场战斗中,他的肺部又受了伤。时至今天,他用一叶肺承受他巨大的体型,呼吸了一个“甲子”。
孙泽民是“高邮荣校”较早的学员,是1951年1月份转来的,当年伤残级别为三等甲级。
孙泽民说,当年“荣校”里学习气氛很浓,许多人十分珍惜难得的学习机会,特别对毛主席提出的“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的认识极为深刻。
孙泽民与另外7名同学是“高邮荣校”甲级班的8名“尖子生”,他们于1953年成为首届毕业生。后来,在这届毕业生中,还有人考取了清华大学、南京大学等名牌大 学。
孙泽民毕业后,留校担任校党委办公室青年干事和团支部书记。孙泽民告诉记者,朝鲜战争结束后,伤残军人几乎没有了,因此,“荣校”就没有了生源,也就完成了她光荣的历史使命。“荣校”有部分工作人员和学员便留在高邮当地工作。他们当中有人担任公安局局长、劳动局局长、民政局局长,也有人留在地方学校担任教师。

幽默睿智的朱光虹

在众多留在高邮工作的“荣校”师生中,有一名叫朱光虹的教师给大家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急需各方面的建设人才。当时正在扬州师范学校学习的朱光虹,积极响应祖国号召,提前毕业加入到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热潮中。
走出校门的朱光虹,成为扬州某中队的一名文化教员。不久他又被分配到设在扬州湾头的“江苏省第四革命残废军人速成中学”担任教师。
据朱光虹的妻子郑自慧老师(也曾是第四荣校的教师)介绍,当年朱光虹在那里几乎什么课都上。她说,那时“荣校”的文化生活很丰富。特别是朝鲜战斗结束后,“荣校”里来了一批从朝鲜战场上分配来的上海、常州等地的年轻男女大学生,他们给“荣校”带来了蓬勃的生机,每周都举办舞会或放电影。
郑自慧说,那时的学员十分渴求知识,对老师十分尊重。朱光虹与学员关系十分融洽,没有“师道尊严”的派头。孙泽民说,朱光虹1953年左右调到“高邮荣校”时,他已毕业,但时常听学员们说,朱光虹的课很受学员喜爱。
这里说一段小插曲。邮中1996届毕业生圣刚(当年市文科状元)曾对记者说,高邮中学有两名历史教师早就将素质教育带进了他们的课堂。这两位老师一位叫杨汝栩,另一位就是朱光虹,他们睿智而又幽默风趣。
记者以为,依当年“荣校”学员的文化基础,要让他们“速成”毕业,朱光虹老师寓教于乐的授课方式功不可没。为了让读者对“高邮荣校”的概况有所了解,记者找到了一些资料:“高邮荣校”1950年9月设在高邮永清寺(现扬州科技学院高邮分院),1952年由“苏北中心荣誉军人学校”更名为“江苏省革命残废军人第一速成中学”,1956年7月停办。
“高邮荣校”学员最多时为9个中队,每个中队100多人至200人不等,即最高峰有4000名左右的学员。

z蓝、(2014-12-0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