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州群众从事版画创作,兴起于抗日战争时期。最早的一幅版画作品《石船丹灶》,刊于1942年初的《高州民国日报》上,作者为该报副刊编辑黄文山。这幅版画作品以高州名胜古迹为题材,画面不大,却非常精致耐看。尔后,他又在报上发表了一些宣传抗日的版画作品。在其影响和指导下,崔冠瑛、莫仑、梁德玉等一批高州爱好美术的进步青年,开始学习与创作版画,并先后在报上发表了《海防前线》、《苦力》、《老妇》、《高尔基像》、《列宁像》、《斯大林像》等一批版画作品。这些作品对宣传抗日,唤起民众起着良好的推动作用。
五十年代初期,崔冠璋、莫仑、张家俊、卢西林、梁光鹏、苏瑞长等一批文化界从事美术教育和文化工作的同志,热心与版画结缘,先后创作了《学新犁》、《深山红旗》、《颗粒还家》、《学科学》、《在林中》、《海岛哨兵》、《劈山引水》、《木棉花盛开的季节》、《在丰收的日子里》、《女民兵》、《农业社的耕牛》、《战胜旱灾》、《歌舞到田间》、《鉴江晚望》、《缅茄树》等一批反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版画作品。这些作品,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时代精神,有的参加全省、全国或出国展览,有的发表在报刊上。在他们的影响下,群众性的版画创作活动也就随之活跃起来。不仅有更多的知识青年从事版画学习和创作,而且工人和农民中的美术爱好者也学习版画,加入版画创作的行列。他们把自己稚拙的作品贴到墟镇和乡村的土墙上,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为了扶持群众版画创作,1958年8月,县宣传文化部门首次举办全县工农版画创作培训班,全县有11名工农作者参加了学习。在张宗俊等老作者的悉心指导下,一批工农版画作品面世。其中有邓均伦的《群鸭》、《把肥猪赶到食品公司去》;邓宗尧的《采茶》、《养蜂》;车勋荣的《养猪场》、《深翻改土》;邓增桓的《放羊上山坡》;张文梓的《绿化新城》、《石油城的早晨》、《废墟变操场》;刘汉周的《香蕉入箱》;刘东明的《瓜棚》、《菜花香》等。这些略带稚拙的作品,以其浓郁的生活气息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后,县里多次举办工农版画作者培训班,帮助他们提高创作水平,一批工农版画作者逐渐成长起来。1960年,省、地、县分别举办了高州群众版画展览,共展出作品207件。广东人民出版社还出版了高州版画集。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