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木偶戏以“刚柔相济”“细腻传神”而著称于世。1983年,日本传统艺能株式会社社长中坪功雄来中国选择赴日演出木偶表演团体。中方推荐了北京、上海、扬州三家木偶剧团,日方一行抵扬观看了该团演出的《嫦娥奔月》《火焰山》,被演员精湛的表演所折服,当即邀请该团东渡。该团在日本34个城市作了52场巡回演出,盛况空前。1986年,扬州木偶戏参加了首届中国艺术节主会场的演出,1989年同日本影法师剧团联合创作排演了木偶戏《三国志》。 1990年4月再次赴日演出8个月,足迹踏遍日本92个城市。1991年5月,他们又一次东渡扶桑,作为期数月的巡回演出。
现在扬州木偶戏在操纵表演、音乐唱腔、雕塑造型、特技运用和舞台美术等方面,均有所创新,逐渐形成新型的综合性的表演艺术。
现在扬州木偶戏的操纵表演,融合了传统的“内在”、“外在”两种表演方法,在理解剧情、分析角色的基础上,克服传统木偶戏难以表现细腻情感的弱点,注重木偶人物性格的塑造,逐步形成了刚劲、平稳、细腻、传神的操纵艺术风格。老演员马宏骏操纵表演《徐策跑城》中的徐策、撩袍、掀髯,形神兼备,宛若真人。演员薛玉良操纵表演《打虎上山》中的杨子荣,劈叉、亮相,飞越山涧,步法准确稳当,表现了杨子荣大智大勇、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
现在扬州木偶戏在戏剧音乐上不断探索创新,在传统的借用京剧唱腔的基础上,广泛吸收地方戏曲和民歌曲调,加以糅合运用。如在《嫦娥奔月》中,除采用了京腔、昆腔、民歌等曲调外,还运用帮腔合唱等形式,借以深化人物思想感情,促进剧情发展。
现在扬州木偶戏在木偶造型方面,根据内容的需要和时代的审美,综合运用写实和夸张相结合的手法,注重细腻传神。尤其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把雕塑艺术和表演艺术紧密结合在一起,使新设计的木偶,不再局限于戏剧的脸谱化,着重于刻画人物性格,更富夸张性,更具“偶味”,做到了神似高于形似。即使反面人物的形象,也一脱妖丑魔陋的旧俗,使之拙而不蠢,诙谐有趣。
现在扬州木偶戏在特技的运用上,除了沿袭传统的走线、皮筋等特技外,还创造了上下拉线的方法,使天上神仙、飞禽走兽等更具动感。
木偶戏“以物像人”的表演特征性,决定了木偶戏具有特定的舞台功能:遮蔽操纵者,分隔观、演区,突出木偶,吸引观众。但是传统的傀儡戏舞台,都是承袭戏曲舞美的特征,演出场所常常是借用传统戏曲表演的剧场,无法展示木偶表演的各种特技。今年来,扬州木偶剧团设计了框式结构的多功能木偶戏舞台,使之既有木偶表演的独特性又有戏曲表演的综合性。新的木偶戏舞台,广泛采用了新材料、新技术,使声、光、电一体化,并且加设了幕位和景别,强调舞台布局的全方位效果,把木偶戏的特征、特型、特技等表演的淋漓尽致。
近年来,扬州木偶戏的表演样式不断改进,其中,如何突出木偶戏的“偶味”,成为艺术探索的焦点。强调动作的假定性,打破框式结构,撤去遮挡物,人偶同台甚至走出舞台,一个作品中同时出现提线、杖头、布袋等几个木偶品种,“黑丝绒木偶”的使用,多景区的空间调度,大舞台手段的运用等,都深化了木偶的独立品格,增强了木偶的艺术特征,也极大地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
2006年,扬州木偶被列为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扬州木偶从古代走到今天,它所具有的“偶味”,在动漫时代的今天,必将越发彰显出它的艺术特色,使传统的艺术成为观众的新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