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说书

家乡区县: 榆林市榆阳区

 陕北说书是陕北民间的一种说唱艺术,深受陕北人民(特别是农民)的喜爱。陕北说书最适宜在田间地头、庭院炕头上演出,听众可以是几百或几十人,也可以是几个人。说书艺人一般为一个人,怀抱三弦或琵琶,脚绑木板,手弹三弦脚打板,边说边唱,边唱边说,一些短故事,也可以一唱到
底,不说一句:或一说到底,不唱一句。
关于陕北说书的起源,笔者未作过详细考证。推算起来,当和宋元话本及民间的莲花落有关。宋元话本历史已很悠久,故事性、趣味性很强,至今仍在民间广为流传。但“说话的”只是干说,不用任何乐器伴奏;在陕北农村,是叫做说古朝或说《西游》的。说古朝的人也不以讲故事谋生,只是在业余时间的一种自我娱乐。莲花落,从古代典籍或戏曲可查到,历史也很悠久了。开始,只是乞丐行乞时才敲打的一种极简易的打击乐,边敲边打边信口唱上几句,以引起好心人的同情,以诉说自己的不幸遭遇,求得善良人的施舍。打莲花落,为的就是乞讨谋生。陕北说书在旧社会是盲人的一种谋生的手段,盲人以说书挣几个糊口钱,行似乞讨,和打莲花落也差不了多少。但不再是干唱,而有乐器伴奏;不再是随便唱,而是有了故事,要细说故事情节。不作定论的定义是,陕北说书借用了宋元话本以及其它演义小说的故事,采用了莲花落唱的形式,再添了一件乐器(三弦或琵琶),从而便发展成了一种特有的民间艺术。
陕北说书书词的曲调很多。除了艺人们特有的开场白或特定的唱词外,几乎不加任何限制,可以由艺人任意发挥。好的民间艺人,在唱词中大量引用陕北民歌、陕北道情、陕北秧歌剧、陕北碗碗
腔,甚至秦腔、眉户、蒲剧、晋剧、京剧的曲调,说得上是集各种唱腔于一炉,加以冶炼,然后形成一种别具一格的唱词。
很长时间以来,陕北说书是盲人的专利权。老盲人教小盲人,师傅收徒,全由口授。师傅耐心地传授,徒弟认真地记忆,一代又一代,就是这样延续的。在旧社会,明眼人是不学说书的。一是因为不道德,不能夺了可怜的盲人的生意;二是耻于操这种行业,认为是下贱的,不高尚的营生。没有有知识的明眼人的指导,全由既是目盲又是文盲的盲艺人在极其狭小的圈子里创新发展,遂使得这种民间艺术虽然是群众极喜欢的一种民间艺术,可终归得不到大力发展。
在旧社会,从事说书的盲艺人为了糊口,还差不多都兼搞算命、扣娃娃、送鬼等封建迷信活动。算命又多为“瞎子滚流星”,即须把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以及由天干地支组成的甲子、乙丑、丙寅、丁卯等六十个干支序列背得滚瓜烂熟,记住其中的某一个干支是哪一年,然后测生辰八字;按照生辰八字,推断一个人一生的命运。瞎子滚流星因系盲人所为,少了察言观色,又兼有一成不变的定论,因此很能迷惑愚昧的人们,危害当然也很大。扣娃娃,有特定的书词,其书词是:一柱名香上天空,

L我就是我(2014-12-0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