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行政区划上看,渔泛村只是仙桃市郑场镇的一个普通的村庄。它是汉江边上的一个古镇。在人们的口头语中,它叫渔泛峰。在一条不到500米的道路两边,是保留至今的五十余间明清时期的古民宅。据居民们讲,原来门前是一条用青石铺就的大马路,现在的路当中,我们只零星的看到少量石板。民居大都以杉树为骨架,青砖灰瓦,门面、厅室与客房间均用很薄的杉树板隔开,虽然房子大都不到六米高(地基到屋脊),但每间房屋都用木板隔成两层,楼上有较好的隔潮效果,临街的门面都做的很宽,适应摆柜台做点小买卖,门槛一律用杉木制作,客厅地面均高出门前大道约一尺左右,两家之间用一抖很高的墙隔开,以避免出现火灾央及邻居。居住在此的一位太婆说:这些民居当初躲过了日本人的“三光”,可现如今的空房抵挡不住常年的风吹雨刷。由于近十多年外出打工人员增多,我们参观时,很多房子已多年没有人居住,部分已开始风化,破损严重,令人痛心。在古镇中,我们还看到一些五十年代以来各时期的建筑,文革时期的一些墙体标语还依稀可见。
早在江汉平原还是一片沼泽时,这里就是湖中的一块高地。人们把这块地方叫峰。打鱼旺季,人们习惯称为渔泛,这时候,十里八乡人们就会到这里来打鱼、买卖鱼,久而久之,这里就被称为渔泛峰(渔泛村)。
据历史记载,渔泛峰的兴起,最晚也在元朝。在位于现今汉江大堤南150米处,曾经是明洪武年间建的永镇寺(1369年)的旧址。在这里,历史上曾有“九渡十一庙”之说,如洞庭庙、东岳庙等,大都于1937年被日本人拆毁了。明朝这里为棉花、棉布、粮食的汇聚口岸,由汉江和陶董河外销各省和海外,历史上的“渔泛布”和“棉缎”曾经是当地人引以自豪的名牌,受到人们普遍的喜爱。这里背靠高高的汉江大堤,的确是一块风水宝地。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