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远民俗文化
清远不仅是全省唯一的壮区,也是过山瑶人主要集居地之一,这里保留着独具特色的民族风俗。壮、瑶人民常以歌舞的形式来展现壮族和过山瑶传统的民间艺术和风俗,如具有壮族特色的舞寿星和龟鹿鹤、婚俗迎亲舞、抛绣球;瑶族特色的长鼓舞、耍歌堂、布袋木狮及独特的瑶族婚礼等,还有与游客同欢共乐的穿木履比赛活动,都常令游人耳目一新。
清远民俗文化概述
长鼓舞
长鼓舞是连南排瑶传统的民间舞蹈。相传隋唐期间,连南排瑶从湖南洞庭湖一带迁移到连南旺埂(黄埂)定居,长鼓舞便随着迁徒一同传入连南,距今有近千年历史。长鼓舞属广场性的喜庆舞蹈,每逢春节、三月三、六月六、十月十六等传统节日及“耍歌堂”,排瑶都聚集到村前开阔的场地或收割后的田野,吹响牛角、敲起铜锣、击长鼓而舞,以欢庆节日。长鼓有2人对舞和4人(2男2女)合舞形式。2人与4人的套路,可基于同一的长鼓规范动作。4人合舞即两男相向打长鼓,2女相向耍手绢,男女错开,各占一角,四角打完为之一套。2人对舞,各执一鼓相向而舞,四个方向打完为之一套。舞时有锣鼓、箫笙、唢呐伴奏,曲调多以盘王歌调节器或“天鹅过岭”等。长鼓表演还有在方桌面上打,一方面便于观看,另一方面显示舞者技能,因为桌面上位置局限,动作必须准确吻合,相互间必须默契,每转换一个位置须侧身而过。贴身而舞,更有甚者,再加叠一桌,难度更大,更能显示他们高超的技艺。
耍歌堂
图片
耍歌堂是连南排瑶纪念祖先、追忆历史、喜庆丰收、崇拜英雄、传播知识的隆重活动,同时也是男女青年谈情说爱和人们会亲结友的载歌载舞等娱乐活动的民间盛会。大歌堂历时三天,每三年或五年举办一次;小歌堂历时一天,每两年或三年举办一次,会期在农历十月十六盘古王婆生日这一天。为这个节日的到来,瑶族同胞通常都要作精心的准备。早在六七月间,各家各户就开始积蓄粮食、大豆、催肥猪、牛、鸡、鸭等食品,而"天长公"、"头目公"等长辈必须预早聚会,商定歌堂开支款项,然后摊派到各家,作为修缮庙宇之用,同时还要油漆翻新盘古王塑像和各房姓的祖先塑像,购买酒肉、香烛等歌堂用品。而各家各户则事先告知亲戚朋友,邀请他们届时上排来凑热闹。到了节日的前一天,寨中就开始杀猪宰牛,备好鸡鸭鱼肉,磨豆腐,做糍粑,酿米酒,招待四方来客。主要仪式:"游神"大典、讴歌跳舞 、过州过府 、追打"三怪" 、枪杀法真、送神。
布袋木狮
布袋木狮是瑶族喜闻乐见的一种道具舞。狮头用泡桐木雕凿而成,长约40公分,宽约25公分,稍成长方形状。分上下两块,上为狮子面部,下为狮子下腭唇齿。狮被用一黄布袋,内可藏若干人。木狮舞动,鼓乐齐奏,木狮头按乐曲节拍往前一甩,两唇一合,发出“啯啯”的响声,形象生动,情趣盎然。木狮每构成一个图形为之象(亦叫一景),总共有72象(景)。据老艺人说:木狮表现瑶民飘洋过海的波折。故把木狮72象(景)归纳为喜、悲、护、想、报、形、反等七类。另外,还有牵狮表演,此时以唱为主,配有唢呐伴奏,有领有扣,悦耳动听,气氛浓烈。演唱内容多唱新年贺话,曲调有二、三种,深受群众欢迎。
舞寿星公与龟鹿鹤
舞寿星公与龟鹿鹤是以道具表演为主的民间广场表演艺术活动,主要流传在连山壮区小三江镇大获村。除装扮成寿星公、龟、鹿、鹤各1人外,还有两人装扮灵童。每年春节期间组织表演队串村寨表演,寓意人们迎春接福,祈求来年五谷丰登,健康长寿。
炸火狮
炸火狮又叫舞火狮,是流行于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太保镇的民间娱乐活动。相传远古的连山常有怪兽出没,传说中的“年”就是其一,“年”是凶猛邪恶的独角兽,危害人畜安宁。因此古代人们便在“年”出现时,燃烧竹子(现已改烧炮竹),使之发出“噼噼啪啪”的爆竹声,用来驱赶吓唬“年”。“年”被赶走了,人们才能安宁地生产生活,这便成了“过年”的习俗。舞火狮时,舞狮队员赤膊上阵,在节奏轻快的锣鼓声中,火狮手在拿贴盒的领狮人的引领下,按东西南北四方顺序依次叩拜观众后,再进行设坛祭拜师祖,叩求先师保佑在场观众及舞狮人员平安无事。随后,领狮人点响两排炮竹,投向舞狮人,然后周围的人均可随意点燃炮竹投向舞狮人,造成一种万炮齐鸣的氛围。舞火狮是一种原始、粗犷而罕见的民间艺术,它集观赏性、趣味性和参与性与一体,充分体现出连山人强悍勇敢、团结协作的精神。
春牛舞
春牛舞,也叫“唱春牛”,当地人俗称“春牛”。这是连州人较为喜爱、流行区域较广的一种民间歌舞艺术。春牛舞表演时人物一般七至九人,分别扮成生旦、丑角。婆旦等角色。表演时小生提着纸扎的小牛,丑角扶着小木犁,小旦分别担着花篮(饭篮)、小水桶,婆旦拿着大葵扇,在锣鼓声中载歌载舞,舞步以“十字步”和“矮步”为主。春牛舞的曲调流畅开朗,锣鼓与舞蹈和谐、奔放,唱词既抒情也叙事,朗朗上口,易唱易懂。春牛舞的乐器主要有唢呐、芒冬鼓、小跋、高边锣、硬锣,最具特色的是硬锣,打击时发出“嘟嘟”之音,清脆悦耳,所以春牛舞也俗称“嘟嘟”。“春牛”的唱词除赞颂耕牛,还唱节令、农时,表现劳作过程,每段开头都有衬句:“春牛个子——”。 1949年后,连州文工团几度对“春牛”进行改编创新。春牛歌舞剧《山村春早》、《春花吐艳》曾参加了韶关地区的文艺汇演并获奖。
舞马鹿
舞马鹿是流传在连州西岸民间的民族舞蹈,马鹿头似马,身似驴,长着牛腿,而一对角则是鹿角,是一种半仙动物,能给人们带来福寿和吉祥。它表达了人们美好的愿望祈祷。舞马鹿的表演分“跟踪”、“梯捕鹿”、“口训鹿”三个情节展开:由四名艺人扮演两只马鹿,在林中奔跑、跳跃,它们来到泉边,相互擦背、嬉戏,调皮可爱。突然,马鹿警觉地昂起头,原来猎人跟踪而至。猎人发现了马鹿,抛出绳套捕捉,都被马鹿机灵地躲闪开了。在激扬、高的乐曲声中,马鹿浑身透亮,神采飞扬,猎人竟被迷住了,随即采摘灵芝和鲜花,化敌为友,分别献给两只马鹿,猎人和马鹿共同欢舞。舞马鹿是连州民间的习俗舞蹈,反映了勤劳善良的连州人渴望生活福寿吉祥的一种美好愿望,是连州民间信仰、文化艺术、风情习俗的浓缩表现。
舞火麒麟
舞火麒麟是英德大湾镇的传统的民俗风情,相传由南海商人传入,有将近300年的历史。每年元宵夜,火麒麟伴着花灯、飘色游行在街道,场面宏大,五光十色,振奋人心,情景动人。火麒麟分为头尾两部分,用竹枝做架,用多层素纸粘封严实。解放后,火麒麟的眼睛安装上直流电灯,舞起来火麒麟炯炯有神。因为它爱惹炮竹,常常搞得硝烟迷漫,火光闪闪,所以人们称之为“火麒麟”。舞火麒麟的人,都是不怕炮竹爆放的勇敢者,上身赤膊,下体只穿短裤。这种锻炼勇敢,祛邪扶正,富有大湾民俗特色的传统活动,可鼓舞斗志,振奋精神,深受广大群众欢迎。
阳山双凤舞
双凤舞源自肇庆怀集,清代传至阳山杜步旱坑村,至今已有约一百五十年的历史。传说古时怀集地区邓家寨河边的梧桐树上栖着一对凤凰,一天有朝廷官员路过,看见凤凰顿起歹心,欲诱而捕之,凤凰却不理不睬,随后一牧童吹笛而过,凤凰闻悦耳笛声欢展彩羽翩翩起舞,牧童又拿花束引逗凤凰,彩凤也舞随其后。可巧当年此地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往后,当地人便把凤凰视为祥鸟,期望凤凰常降,带来丰收好年。为了这一良好愿望有所寄托,当地人使用竹篾编成凤凰,配以笛子,锣鼓助兴,高举写着“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红木牌,拿着拜匣穿山过寨,登门到户作舞,以示驱邪消灾,迎祥纳福。
舞香火龙
连州星子镇带在中秋佳节喜爱香火龙。香火龙的龙身用稻草编成。龙头龙身插满点燃的线香,称之为“装龙”。龙装成后,全身火星点点十分醒目。龙珠(前面戏龙的球)是用一个大袖子插满线香做成。舞龙的人数由九至二十人不定。 香火龙跟着龙珠,随着鼓点,左右摆动,穿街过巷,吸引乡民来点鞭炮,即“烧龙”。舞龙的人一律赤膊短裤,为的是防鞭炮丢入衣服内爆炸。每条香火龙都有一个人拿着树枝或扇子“保镖”,即帮着扫落粘在舞龙者身上不时炸响的鞭炮。龙舞得越好,就有越多的人来放鞭炮“烧”。越多的人来“烧”,就说明这条龙越“旺”。有时舞一个晚上,龙身上的香火要换好几次。舞龙者身上也烧得满身是泡,但他们却以身上的泡为荣,因为泡越多就意味着越发。舞香火龙的时间一般是从农历八月十五夜开始,连接三晚。到十七日晚舞完了龙还要将龙送到河边,举行祭祀仪式,然后把龙扔进河水中,让草龙随水漂流,称之为“送龙”。
“十点梅花”锣鼓乐
粤北山区英德市以客家人居多,民间一直以来都有客家鸡公狮舞的传统习俗。鸡公狮轻巧玲珑,生动活泼,颇具特色,舞起来特别好看,更因其锣鼓乐“十点梅花”声调明亮清脆,点子多变,悦耳动听,是客家鸡公狮舞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十点梅花”锣鼓乐的表演首先要具备四种器具:高脚鼓、铜锣、钺钹、小当锣。通过反复猛板、慢板、中板,一直打够十个板头,故称“十点梅花”。“十点梅花”锣鼓乐是客家鸡公狮舞锣鼓乐的高难节目,民间舞狮比赛时,往往技艺超群的狮队以一轮精湛的“十点梅花”锣鼓乐表演就压倒对手,让观众心服口服。“十点梅花”锣鼓乐艺术以当地农耕经济为基础,是客家文化类型的典型代表,也是当地现存文化传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瑶族八音
连山瑶族同胞在办结婚、新居进宅、寿诞等喜事时,常吹奏八音助庆,有时在春节元宵,相约同好也吹奏一场,为节日增添喜庆热闹气氛。瑶族八音主要流传于三水瑶区,一般由八个人组成:敲打鼓、锣、铙各一人,吹唢呐二人,敲大小钹各一人,还有一人作为机动轮换或挑器具。
禾楼歌
禾楼歌又叫南歌,是清远本土民间歌唱艺术。起源于明末清初,流传于今清新县的清西平原区一带。歌词一般每七字为一句,逢双句押韵,盛大节庆赛歌时,要搭两个“三丈六”高的“禾楼”,歌者在上演唱,分为坐台和攻台两方,此谓禾楼歌名称的来由。
英德闹花灯
花灯是流行于英德市沙口镇的民间舞蹈。据传从中原地区传入.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参与闹花灯表演者都是男人。不过这种现象在解放后有了改变,女的也可以参加。表演时的都是用客家话把唱词唱出来的,内容从正月一直唱到十二月,如“正月里来正月花,新做门楼新厅下。排正桁头钉瓦角,盖好檐瓦滴水花”。客家话“灯”与“丁”同音,花灯队每到一村就高喊“灯来了!”意谓今年要添丁了,所以倍受村民欢迎。闹花灯既有北方舞蹈的粗犷,也有南方客家舞蹈的细腻,是南北民间舞蹈相融合的代表.闹花灯舞蹈根据当地的节气、民情风俗以及当地的农事活动进行编排的歌舞表演,通过研究分析,可以了解到许多有当地特点的客家风情。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