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故城遗址

家乡区县: 淄博市临淄区

齐故城遗址位于临淄区辛店镇北7公里齐都镇。西周初年姜太公封齐都治营丘(今临淄),后齐胡公迁都蒲姑(今博兴)。公元前859年,齐献公复都营丘,更名临淄。至秦灭齐,在长达800余年的时间里,临淄城一直是齐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并成为中国最大的都市之一,人口约达50万。故城由大小两城组成。大城南北近4.5公里,东西约3.5公里。小城在大城西南角,其东北部伸进大城的西南隅,南北长2公里,东西宽约3.5公里。两城总面积约15.5平方公里,周长约21公里。1961年被公布为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齐故城遗址位于临淄区辛店镇北7.5公里处,东依淄河,西临系水,为周代齐国的都城,西汉时又为齐王国都治,历时千余年。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中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故城由大、小两城组成,大城南北近4.5公里,东西约3.5公里,小城在大城西南角,其东北部伸进大城的西南隅,南北长2公里,东西宽约1.5公里。两城总面积约15.5平方公里,周长约21公里。
故城的城墙多数已湮没地下,少数因挖土及河水冲刷而无痕迹,现仅存一些断垣残迹。经文物部门钻探考证,城墙早在西周时期就存在,春秋、战国、西汉时又多次修补。城墙系夯土而成,依地势而建,多不取直线形,有24处拐角,现有14处保存完整。小城周长7275米,墙基宽20~30米,最宽处达67米;大城周长14158米,墙基宽多在20米以上,最宽处达43米。      
据《齐记》载,齐城有门13座。见于史书的有雍门、申门、扬门、稷门、鹿门、章华门、东闾门、广门等。但未记确切方位,故后人各执一说,比较肯定的西门有申门、雍门;东门有广门。现已探明11座城门,其中小城5座,大城6座。门道跨度均在8.2米以上,最宽者达20.5米。
城内的交通干道很规整,已探明10条干道,其中小城内3条,一般宽6~8米,最宽17米;大城内7条,宽10~20米不等。这些道路多与城门相通。      
齐故城小城是国君居住的地方,又名宫城。在其西北部存有一夯土台基,当地传称“桓公台”,是齐国的宫室建筑台基,现存高14米,地下夯土台基呈长方形,南北86米,东西70米。在“桓公台”周围又钻探出大片夯土台基,估计是宫殿遗址。这片遗址几乎占了小城的一半面积,在此出土了方形铺地花纹砖、屋脊花纹砖和瓦当。在小城南部(今安和村地)是手工业区,发现有铸币“齐法化”遗址1处、冶铁遗址2处、炼铜作坊遗址1处。
大城是官吏、平民及商人的居住区,又名廓城。大量的手工作坊就分布于此,现已在大城内发现冶铁遗址4处、炼铜遗址1处、铸币遗址1处、制骨遗址4处,是齐国最主要的手工业区。在大城的地面上,还存有多处建筑台基,是齐王建筑的离宫别墅,主要有“雪宫台”、“梧台”、“遄台”。大城内有两处墓地,一处在大城东北部(今河崖头村一带),是齐国贵族的墓地,已发现大、中型墓葬20余座,在其中的5号墓周围,发现了大规模的殉马坑。另外在大城南(今刘家寨韶院村南)亦有1处墓地,是东周时期的墓葬。      
在大城内还存有韩信岭、孔子闻韶处、晏婴冢、稷下学宫等遗址。韩信岭在大城东北部,传说是韩信至齐时筑宫于此。现存遗址基本呈正方形,高出地面4米,四面有3层台阶。经钻探,文化层厚3~4米,包容自西周晚期至汉代的文化堆积4~5层。并有居住、冶铁、炼铜、制骨等遗迹,是齐故城内文化堆积最早、最厚、最复杂之处。关于稷下学宫建筑现已无存,其地理位置说法不一,《临淄县志》说稷门为齐城西南门;《齐乘》曰稷门为齐城西门,《刘向别录》云:“齐有稷门,齐之城西门也,外有学堂,即宣王立学所也,故称为稷下之学”。1946年曾在大城西墙外的邵家圈村挖得石碑一方,上书“稷下”,后碑无下落。

卖面膜的小兔兔(2014-12-0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