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淄石刻艺术陈列馆坐落在齐国故城遗址的原西天寺旧址上,北临桓公台与齐故城排水道口,东邻齐国历史博物馆、东周殉马坑和孔子闻韶处等文物景点。倘若在这方圆数里内安排个“齐国故都一日游”,会让游客感到档次上乘、内容充实而又不至于疲倦。
1985年,在兴建齐国故城遗址博物馆文物陈列馆的同时,在西天寺旧址上新建了临淄石刻艺术陈列馆。石刻馆以西天寺原有北魏大佛为中心向四周扩展,区内100多件具有重要文物、艺术价值的石刻、佛像、碑碣被集中在这里,得到妥善的保管和研究利用。石刻馆现为齐国历史博物馆的重要组成部分,院内建有水池、假山、碑廊,遍栽奇花异草、苍松翠柏,成为一个集石刻造像艺术与游览观光于一园的旅游景点。
石刻馆门前两侧安放着一对汉白玉雕石狮,传为西天寺旧物,颈系驯带,爪戏绣球,造型具有明显的元明风格。石刻馆门楣上悬挂着镏金匾额,由当代书法家王遐举题写。
兴福寺石佛三尊东西并列,结跏趺坐于半米高的束腰须弥座上,施螺髻,披袈裟,袒右臂,三佛等高1.77米,面部稍残。旧县志记载,兴福寺在相家庄西门外,有造像三,明洪武二年制。1985年春,三尊石佛移于石刻馆内。进入院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迎面矗立的两尊石佛,呈南北纵向排列。南面一尊高4米有余,重约10吨,立于雕刻着212个小佛像的巨型石座上。石佛面向馆门,赤足而立。石佛头部是后来所换,和佛身风格有所不同。原在齐陵镇朱家终村的康山寺中,1984年被列为市级重点保护文物,1985年为便于集中保护管理,动用大型吊装设备转移到石刻馆内。北面一尊就是著名的北魏大石佛,佛身高5.6米、宽1.8米、厚1米,面庞丰满,头饰螺髻,赤足袒胸,身披通肩袈裟立于覆莲座上。雕刻手法呈现北魏风格。因长年累月风雨盘剥,致使石佛口部与左手上有残,1964年山东省政府曾拨款3000元建房加以保护。据民国九年《临淄县志》载,此佛名“无量寿佛”,原在后赵石虎所建兴国寺中,宋初兴国寺更名广化寺,元代至正年间寺毁,明代洪武年间重修,改称西寺,即西天寺。西天寺已经毁坏多年,惟有这座历尽沧桑的石佛陪伴着星转斗移,默默地守望在这齐国故城一隅。自公元四世纪问世,1600多岁的无量寿佛曾经端坐在高梁大殿中承接过连绵不断的香火,如今置身于光天化日之下,承受着无情的风雨剥蚀。只有建起屋宇保护,前人创造的文明成果才会流传下去。
造像石刻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