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所指的梅岭,并不是湖北省武昌东湖的梅岭,也不是江西省南昌市郊的梅岭,而是粤(南雄)赣(大余)两省交界的一道天然屏障的梅岭,又名大庾岭。名为梅岭主要有“两说”,一说是“以其上多梅而先发,因曰梅岭”(《南安府志》)。一说是秦末番君将梅鋗曾寄寓于此而得名(《越绝书》)。据介绍,古驿道是梅岭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梅岭驿道原起江西大余县城,经过梅岭直至广东南雄,全长40公里。今梅关古驿道,专指梅岭一段,约2.5公里。
梅岭自古以梅著称于世,是盛产梅花的山区,据说是中国六大赏梅地之一。梅岭的梅树,不仅多,而且奇,自古闻名。《直隶南雄州志》载:“城北九十里,即梅关也,梅树参差,至腊月,南枝先开,北枝后开,疏影横斜,暗香浮动,雅致可人。”梅岭梅花的“奇”,奇就奇在“南枝既落,北枝始开”,同一山之梅有南北之分,同一株梅,开花也有先后,南面向阳的先发,北面背阴的后发。令古今来往于南北、越岭的行人,无不赞赏这里的梅花。当然,梅岭的梅花,历经千年,自有它的兴衰时期。往往在战乱之时,这里的梅花就衰败。如南宋理学家张九成有诗说:“诗人常说岭上梅,往往春风自此来。我到岭头都不见,空将春梦又空回。”又如明代广东布政使吴迁举有诗云:“梅岭无梅已百年,暗香疏影阁吟笺。”南雄史料也有记述,清末以来,梅关梅树日少,以至绝迹。虽然后来有所补种,可是,1936年6月国民党兵为了搜捕在粤赣边开展游击战争的陈毅元帅,在梅岭放了一把大火,烧毁了不少梅树。尽管如此,每当太平盛世时,这里或由官府督劝,或有士民自发种植,岭梅总是由衰而转盛,生生不息。1980年后,南雄县(市)人民政府连年拨款在梅岭一带重植梅树,创立了梅园,还新建了27公里梅花长廊。每年植树节,大余的青年都到梅岭植梅。现在,整个梅岭有几万株梅树,品种主要有青梅、白梅、红梅、腊梅、珍珠梅和绿萼梅等十几种。每当东风拂晓,隆冬将逝,这时,梅岭梅花冒着凛冽的冰霜,赶在东风的前列,向人们绽放含苞,传来春天的气息。真可谓:“烟姿玉骨,淡淡东风色,勾引春光一半出。”随着梅香的飘拂,梅岭“一路行来十里香”的繁茂景象再现在人们的面前。梅岭的梅花已是一道绚丽的风景线。
我国是梅花的故乡,赏梅的胜地很多,但梅岭却是与众不同,有另一番景象。宋人卢梅坡诗云:“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梅、雪、诗,梅岭都有了。据不完全统计,历代诗人所写的有关梅岭的诗就有1100多首。其中,有借梅花抒情的,有借梅花作景的,更多的是借梅花咏志的,或折梅赠友,寄托情思。从梅岭的南面向北踏着梅关古道而上下,沿路可见众多“咏梅”诗文,各领风骚。吸引游客眼球的第一首诗,就是摩崖石刻上的三国时东吴名将陆凯的《赠范晔》:“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这首诗为梅岭第一首有文字记载的咏梅诗,流传至今。陆凯是将早春的梅花作为江南的特产“尤物”,赠送随北伐大军去长安的友人范晔。表现作者对故人的良好忆念和深厚情谊。
梅岭有时香雪成海,风景如画,醉人心目。明朝广东顺德人欧大任,写了一首《雪中过大庾岭》:“横浦关前路,秦时塞上沙。高楼吹玉笛,片片是梅花”。2004年大年初二,梅岭大雪纷飞,不少酷梅人慕名而来,雪后赏梅。那种“花外见晴雪,花里闻香风”的情景,足让梅岭明丽动人。在冰中育蕾,在雪里开花,梅花的这种不畏寒威、独步早春的精神,历来被用以象征人们的刚强意志和崇高品格,把它比作高洁的化身,从而出现了许多和梅述怀的佳作。让游客驻足吟咏、琅琅上口的恐怕要算北宋大学士苏东坡的《赠岭上梅》:“梅花开尽杂花开,过尽行人君不来。不趁青梅尝煮酒,要看细雨熟黄梅。”诗人以品格高洁的梅花自喻,既不和“杂花”一齐开,也不和“行人”一齐来,冷静沉着,识时审势;不在梅子未成熟时就急急忙忙去尝青梅煮酒,而是“要看细雨熟黄梅”。全诗以贴切的比喻,表现被流放儋州(海南岛)的苏东坡遇赦北归后的内心打算。还有,在梅岭的“半山亭”旁边,石刻一首何香凝先生借景抒志的《咏梅》诗。1926年秋,北伐战争取得节节胜利。在广州的国民革命政府决定派宋庆龄、何香凝、孙科及俄国顾问鲍罗廷,还有中共广东省委张太雷等一行组成前线考察慰问团,从广东经江西转赴武汉北伐前线。11月21日,他们从南雄向大余进发。下午4时,宋庆龄一行登上梅岭,大家都感到特别高兴。何香凝见到梅花初绽,联想到前两次北伐的艰难曲折和国民革命志士坚定的革命精神,便作《咏梅》。诗曰:“南国有高枝,先开岭上梅。吟风高挺立,不畏风雪吹。”还有宋之问、张九龄、余靖、黄庭坚、文天祥、戚继光、汤显祖、袁枚、田汉等众多历代名贤骚客的“咏梅”诗,枚不胜举,为渲染梅岭留下浓重一笔。梅岭诗文已成一条幽香的长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梅文化。
梅岭,“一路梅花一路诗”……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