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襄关王庙

家乡区县: 山西省定襄县

      关王庙,位于山西省定襄县城北关。早年为寿圣寺西配殿。原正殿唐祀定襄王李大恩,宋宣和祀灵显王李靖,东配殿供玉皇大帝,西配殿供关王。后寺废, 现仅存西配殿。殿内现存元至正碑一通,金泰和八年碣一块。金泰和八年所立石碣《新创关王庙记》载:“将,以义为主,勇武辅之,然后可以不比于物议。求之三国之际,得蜀将关侯其人也。按本传,公讳羽,字云长,河东解人也。是时威震华夏,战功尤多,其事业著见,进封昭烈武安王。至于民间,往往神事之。”据此,定襄县于金泰和八年(公元1208年)塑关王像,实为中国现存已知较早的关王庙之一
      全国武庙多称“关帝庙”,如何唯独定襄称“关王庙”。这涉及到关羽封号的问题。关羽作为刘备手下的一员大将,生前并未获得高位厚爵。只是在被困曹营时,曹操为了笼络他,授予他一个“汉寿亭侯”。关羽死后,后主刘禅景耀三年(公元260年)才追谥他为“壮缪侯”,仍然不过是个“侯”。可是,到了宋代以后,关羽的官运就亨通起来了。先是宋徽宗赵佶封之为“忠惠公”,又于大观二年(公元1108年),封之为“武安王”;后有元文宗铁木尔封之为“显灵威勇英济王”。到了明清两代,关羽更是荣耀至极。先于明神宗万历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被敕封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继于清世祖顺治九年(公元1652年)被敕封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定襄关王庙在塑像之时,关羽才刚刚被宋徽宗封了个“王位”,自然只能称之为“关王庙”。而别处所称“关帝庙”者,则都是关羽在明清登“帝”以后才建起来的。这也可以看出定襄关王庙历史的悠久。


      关王庙室内四角的抹角梁特小,似为趋形构件。目前所知,转角斗拱最早实例是河北平山中山国王陵出土的铜鹿、龙、凤方形案座。说明转角斗拱至迟在战国已出现,汉代的陶屋上仍见使用。斗拱由柱头发展成补间、转角之后,使檐下便出现了一圈斗拱群,实则是一个空间的网架结构。它使出檐加大,吸收和分散了纵横震波,加强了整座建筑的刚度和稳定性。抹角梁的出现无疑强化了转角斗拱的结构,在斗拱的所有构件中它的出现是比较晚的,据现有资料看,唐建南禅寺大殿、佛光寺东大殿仍未见抹角梁。宋建河北正定县隆兴寺慈氏阁、山西晋祠金建献殿也未见抹角梁,蓟县独乐寺山门,建于辽统和二年,将抹角梁置于室外,应为趋形做法,但宋、辽、金的建筑中,大多有抹角梁。由此可见,抹角梁出于晚或五代,宋、辽、金为完善阶段,明、清是成熟期。它既是结构构件又是纵横联接构件,在转角处形成一个稳定的三角形框架结构。关王庙抹角梁以及其伸出山面的做法,可明显看出其过渡完善的面貌。
      定襄关王庙大殿的一些独特之处。其一,大殿的平面格局较为特殊,即前檐明间较二次间远为宽大,立面上在普拍枋下使用两端插入两侧柱子的檐额。其二,定襄关王庙大殿柱头和补间铺作均出斜栱,而不像宋金元时期其他使用斜栱的建筑,一般或者全用于补间,或者全用于柱头。同时,大殿的斗栱无论从其比例或做法上,都具有典型的宋金风格,而前檐使用横额,则是晋西南和陕西地区元代建筑中的常见做法。由此涉及的斜栱出跳位置的特殊做法和斗栱与横额做法的时间分野,成为认识关王庙大殿建筑的两个疑问。

郭畅(2014-12-0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