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口镇的由来

家乡区县: 孝感市汉川市

马口得名已有一千七百余年的历史。据嘉靖《汉阳府志》记载,东汉建安三年(公元199年)九月,蜀先主败于长坡,斜趋汉津,与关羽船会,得济沔于夏口,关羽路经此地系马休息,故名系马口,简称马口。解放前马口为一区区小镇,居民2000人,街区面积约0.2平方公里。抗日战争时期成为抗敌后方,许多外地商人蜂拥而至,使此地商业蓦然兴旺,故曾以“金马”著称,闻名于世。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继之以横征暴敛,致使商人散走,系马口经济状况急剧衰落,至解放前夕,仅存一些制陶、铁器、竹器、木器、作坊商业行栈无几。解放后,汉川县人民政府设马口为县辖镇;1958年公社化时为上游人民公社,—1959年恢复镇,1975年撤区并社时为马口镇公社,1978年冬镇社分治,又恢复马口填至今。

马口的确是古老的。这个汉江边的小镇,在古云梦泽晚期就有先人在此繁衍生息,创造文明。马口最早的名字叫洗马口,据说是因为马口的地势宛如一匹躺着的骏马睡在河边,而岭上有一股清泉常年不断的从马口流出,当地百姓即景生情,名之“洗马口”。三国时期,关羽从荆州下汉阳,中途经过洗马口,大军在此休息,关羽牵马到河里饮水后,将马系在洗马头口的一块大石上,次日天明才率军离去。关羽走后,这里人以关公在马口头上系马为荣,洗马口从此改成了系马口。在马口的老街,当地老辈人告诉我,马口以前有关圣庙,在距马口不远的汉江边,现在还有关圣大队和关圣村的地名。

马口镇夜景图册

北依汉水,南临白石湖的马口,是一个自古繁华的水乡古镇。马口与武汉相距不过45公里,又得汉水之利,发达的交通带来了马口商贸的繁荣。抗日战争爆发后,武汉沦陷,马口一度成为抗敌后方,商业更是兴盛,有“小汉口”之称。当时的马口和汉口一样,也有一条繁华热闹的汉正街,由于地处汉水边,当地人叫它正街,也叫它老街。春阳灿烂,在汉川县委宣传部熊国春科长和马口镇委办公室饶国栋主任陪同下,我走进了马口老街。老街的街道原来是由青石铺成的石板路,石板街是清代一位姓陈的官员告老回乡后捐资修建的。当年马口的青石路从正街一直延伸到横街和背街,有大约两三里路长。这是汉川县城的第一条石板街,也是汉川最长的一条石板街。走在石板路上,夏天不觉得炎热,雨天不担心湿鞋。上世纪八十年代,马口老街变成了水泥路面,但石板路仍是马口老居民心中美好而悠长的记忆。在老街的尽头,我看到仅存的几块石板,尽管非常不起眼,却是石板老街最真实的历史见证。

《汉川县志》记载,马口的陶瓷业始于明隆庆年间(1567——1573年)。清朝末年,马口以制陶维持生计的有两

三千人,民国时,马口窑新集周围的龙窑最多时达到36家。马口陶瓷采用当地的陶土生产,土质细腻密实,产品耐酸耐碱,坚实耐用,很受百姓欢迎。马口陶瓷所产都是坛、壶、钵、罐、缸、盆、烘炉等民间最常用的日用品,属于典型的民间陶瓷。马口陶器以品种多样、做工精细、价廉物美而远近闻名,不仅满足十里八乡的农家需求,而且依托汉江黄金水道,行销全国。解放后,马口“八仙坛”曾被选为高校陶艺系教材,在全国知名度极高。而马口“老窑工”所津津乐道的,是马口人烧制的绘有“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等故事情节的“泡菜坛子”,在国际博览会上拿过金奖。现在,“马口窑”已成为全国各地的收藏家们淘宝和收藏的对象,而“马口的院墙——烂坛(谈)”这句俗语,也成为马口陶瓷业兴盛的一种见证。

北依汉水,南临白石湖的马口,是一个自古繁华的水乡古镇。马口与武汉相距不过45公里,又得汉水之利,发达的交通带来了马口商贸的繁荣。抗日战争爆发后,武汉沦陷,马口一度成为抗敌后方,商业更是兴盛,有“小汉口”之称。当时的马口和汉口一样,也有一条繁华热闹的汉正街,由于地处汉水边,当地人叫它正街,也叫它老街。

小熊勺勺(2014-12-0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