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以前看过很多影视作品,比如周星驰的《武状元苏乞儿》中,都把曾格林沁演绎成为一种反面的角色,而尤其是曾格林沁在剿灭太平天国运动中的所作所为都曾让我对他产生了不好的印象。而事实上,曾格林沁也曾经在抗击英法联军的战斗中发挥过巨大作用,而且,曾格林沁的一生,以现在看来,算是奋斗的一生——他完成了一个放羊娃到铁帽子王的蜕变。
僧格林沁(蒙古语:Sengge Rinchen,西里尔字母:СэнгэРинчен;1811年-1865年),博尔济吉特氏,蒙古族,晚清名将,科尔沁左翼后旗(今属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左后旗双胜镇)人。他是道光皇帝姐姐的过继儿子,道光五年(1825年)袭科尔沁郡王爵,历任御前大臣、都统等职。据《蒙古世系》记载,僧格林沁是成吉思汗二弟哈布图哈萨尔的二十六代孙。咸丰、同治年间,僧格林沁参与对太平天国、英法联军等战争,军功卓著。1865年5月,在山东曹州(今山东菏泽)被捻军围击,战死于山东曹州高楼寨。
抗击英法
1857年(咸丰七年)五月,命僧格林沁署镶红旗汉军都统。
1858年(咸丰八年),直隶总督谭廷祥及托明阿防守天津大沽海口战败,清廷主和派与英国代表签署《天津条约》。僧格林沁得知后,向咸丰帝奏请,坚决要求撤回谈判代表,主张调用全国之兵员,倾全国之粮食,整顿军队,把外国侵略者赶出去。但因主和派占上风,他的意见未被采纳。
1859年(咸丰九年),咸丰帝命僧格林沁至天津督办大沽口和京东防务。僧格林沁吸取第一次大沽口战役失败的教训,积极筹建大沽海口和双港的防御工事,整肃军队,做好反侵略的各项准备。英法新任驻华公使普鲁士、布尔布隆率领所谓换约舰队从上海沿水路北上。舰队由一艘巡洋舰和13只炮艇组成,行至天津大沽口时,藐视中国军队的设防,不听中国军队的劝阻和警告,明目张胆地闯入大沽口,激起了中国官兵的极大愤慨。僧格林沁下达坚决反击入侵者的战斗命令,督军力战,击毁英军战舰3艘,使英军死伤464人,英海军司令贺布受重伤。相持数日,英法联军军舰撤走。
这次大沽口保卫战,是自1840年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入侵以来中国军队抵抗外国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重大胜利。清廷对僧格林沁和有功将士大加奖赏。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也对此事给予充分关注与肯定。
1860年(咸丰十年),英法联军攻入天津,僧格林沁兵败退驻通州。咸丰帝下令拔去僧格林沁三眼花翎,削去正黄旗领侍卫内大臣、镶蓝旗满洲都统职。继而再战,又败于张家湾、八里桥,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圆明园被毁。主和派大臣埋怨僧格林沁触怒了洋人。咸丰帝革去僧格林沁郡王爵仍留钦差大臣职务。
865年(同治四年)五月,僧格林沁被捻军诱至山东曹州(今山东荷泽地区)高楼寨,随后陷入重围。五月十八日晚,僧格林沁率少数随从冒死突围,当逃至曹州西北的吴家店时,被一捻军士兵杀死在麦田,终年55岁。僧格林沁战死疆场,令清廷上下一片震惊,皆以失去“国之柱石”而惋惜。
《清史稿》对其有很高的评价:“僧格林沁忠勇朴诚,出於天性,名震寰宇,朝廷倚为长城。治军公廉无私,部曲诚服,劳而不怨。其殄寇也,惟以杀敌致果,无畏难趋避之心。剿捻凡五年,扫穴擒渠,馀孽遂为流寇,困兽之斗,势更棘焉。继事者变通战略,以持重蒇功,则僧格林沁所未暇计及者也。然燕、齐、皖、豫之间,讴思久而不沫,於以见功德入人之深。有清籓部建大勋者,惟僧格林沁及策凌二人,同膺侑庙旷典,后先辉映,旂常增色矣。”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